未来索引
开启左侧

大数据如何有效预防踩踏事件:拥挤度要体现价值

[复制链接]
邢远 发表于 2015-1-4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01021641073e22f_550.jpg

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火了。因为今天众多媒体传递这样一条信息:“在2004年的毕业论文中,朱春霞曾结合中外踩踏事故研究指出:景点室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0.75㎡/人,即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而在2014年午夜,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及周边辞旧迎新的群众,拥挤程度已经远远小于0.75㎡/人,即使已明显感知到拥挤踩踏事故的危险,但根本无法离开可能夺去他们生命的危险地带。

上次去云南出差,我在飞机上偶遇一位国家地震局的专家,她此次赴云南的任务,就是与运营商交流:通信网络产生的数据能否给地震救援提供帮助。据她介绍,地震局发现:地震造成的损失情况分布,与地震震级、烈度等数据分布并不吻合;但与运营商基站退服的数据一致。因此地震局希望与运营商联手开展大数据研究,能否利用运营商的网络管理数据,对震后救援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和帮助。

“大数据”是当今炙手可热的话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海量数据,理论上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当各行各业都热衷于自身数据的获取、采集、存储,花巨资建成一个又一个的海量数据中心的时候,业内人士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大数据么?

现代化的IT技术和手段虽然可以降低实现成本,可以做很多以前很多不可能完成的技术处理;但是仅有数据是不够的。数据需要运营才能体现价值,而做好数据运营绝不只是IT的工作,需要诸如城市管理的运营团队与IT系统协作,才能产生效果。

如何让数据体现价值?无论是传统的数据处理还是时髦的大数据,都有成熟的模式和范例:

模式之一,是通过静态数据的实时汇总统计,帮助运营团队形成对事件和实际状况的准确展现。比如前面说到的地震局案例中,运营商的网络建设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关联度更高,因此基站退服信息可能会更精准地体现地震的破坏性。如果将类似于这样的数据及时地汇总在一起,有助于救援人员对灾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就是数据的价值。

模式之二,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建模分析,将复杂而难以量化的多种数据,组合计算成为简单的指标。这包括反映路况的道理拥堵指数、反映天气的穿衣指数,也包括前面提到的人员拥挤程度。室内1㎡/人、室外0.75㎡/人,这些数值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得的,是历次踩踏事故的统计结果,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管理者和活动组织者的高压线。而大数据的价值,就是能否不用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也能分析出从量变到质量的阈值。

模式之三,是整合上述两组模式,把采集到的数据与事先定义的阈值进行实时比对,当出现异常或者产生质变时,自动告警并启动应急措施。对于大数据的运营团队来说,要能及时应对变化,不仅要有数据做基础,更重要的是:事前要由相关单位制定应对各种异常情况的预案和措施。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当系统自动发生告警时,各单位才能根据预案进行及时的应对和正确的处理。



没有数据的时候,我们需要构建IT的获取能力和存储能力,因为数据是基础。在智慧城市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城市应急预案系统被提升到重要地位,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基础建设。而今,经过几年的技术演进和积累,无论是IDC、云计算、大数据,还是高清视频监控、移动互联网等数据采集手段,各类技术方案的应用环境日趋成熟。现在我们真的要问了:这些花大价钱建起来的IT能力,花大力气积累起来的数据,又产生了哪些价值?

建设大数据,我们不仅需要的是IT能力,更需要的是运营能力。重建设轻运营,重金钱轻内涵,重眼前轻长远,教训就在眼前,就发生在全国城市管理水平最好的城市里!

希望血色的0.75㎡/人,能让我们明白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能让我们懂得数据运营的本质。(本文首发钛媒体)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精彩评论2

邢远 发表于 2015-1-4 18: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踩踏事件吗?

i黑马: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故,根据1月1日上11点公开的最新数据,该事故致36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送达医院前已无生命体征),47人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面对这样的大型集体聚会因拥挤而造成的事故,能否有一款科技产品能为降低该事故发生,提供解决方案,从而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呢?

20150102075132ebf97_550.jpg

尽管到了21世纪,这种死亡依然很常见。去年宗教节日期间发生在印度一座寺庙,导致115人死亡的踩踏事件就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例子。

印度媒体报道称,如果人流管理更合理,这起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随后,公众的恐慌迅速转变成了愤怒。

但是,科技是不是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呢?

每年10月的麦加朝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机会。现在,官方已经开始使用实时人流分析软件,不仅能够发现人群中的问题,而且还号称能够预测那个地点有可能出现人群过于密集的情况。

实时数据将汇集到一间很大的指挥室,随后,军方人员、警方及其他人群管理专家再对数据展开分析。

这种软件能够实时提供精确的数据,反映人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及流向。

开发了这套软件的Crowd Vision公司联合创始人菲欧娜·斯特恩斯说:“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可能会变成危险的场所。冲击、踩踏、疏散不力的历史由来已久,而触发的因素既有可能是人群内部的摩擦,也有可能是自然灾害以及人群管理不善。”

“它能识别人群的行为模式,从而预测密度过高、紧张、混乱以及其他异常情况等潜在的风险。”

麦加朝觐是同类活动中规模最大的盛事之一,但是它的安全记录很糟糕,历年来已经有几千人在活动中丧生。

其中最严重的一起是发生在2006年朝觐最后一天的一起踩踏事故,当时造成至少346人死亡,同时还有另外200人受伤。

群体行为

Crowd Vision联合创始人安德斯·乔纳森博士在攻读博士期间研究2006年踩踏事故前后朝觐活动的闭路电视画面时意识到,其中存在某些行为模式,如果及早发现,就能避免事故。

2007年,麦加安装了他的系统。从此,这套系统一直在监控该地一年一度的朝觐活动。

虽然这家公司不喜欢宿命论,但是,自从有了它的干预,该地的朝觐活动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人员致死现象。

但斯特恩斯承认,不能说一切都要归功于技术因素。她说:“最近这些年,麦加地区官方一直在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和技术,确保朝觐活动的安全。但我们同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为实战决策提供了必需的实时的数据和专业见解。”

沙特官方也很高兴能够找到这样一位技术上的合作伙伴。沙特城乡事务管理部人群管理专家萨利姆·艾尔·博斯塔(Salim al Bosta)说:“人群实时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朝觐活动的安全性。”

但是,2001年-2005年期间一直担任朝觐活动特别顾问的大众科学家凯斯·斯蒂尔(Keith Still)却怀疑,科技在这样的场合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他告诉BBC:“任何技术都必须配合人群管理方案。”事实上,他认为Crowd Vision公司介入之前,麦加安装的技术系统反而是导致2006年悲剧发生的一个因素。他说:“科技公司为沙特提供了新的系统,导致他们过于依赖技术。现场有很多电子指示牌引导人群,但整个现场很混乱。”

他同样还怀疑Crowd Vision公司的技术在真实条件下到底是否能发挥作用。他说:“它确实能够发现人群中的异常情况。但是,等到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事情已经到了关键的时间节点,这时候有可能有就会发生挤压事故,也有可能有人会严重受伤。那时候,无论是谁在控制局面,情况基本上都会失控。”

“它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演习。”他认为,Crowd Vision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精确地计算活动现场到底有多少人。“如果需要掌握某个场所的容纳能力,这种工具很好用。但是,它离危机管理系统还差得很远。”

街头抗议活动的监控

全球各地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联合国预计,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突破90亿大关,其中接近70%都生活在城市里。

而且,人们在人群密集场所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大型音乐会和体育赛事司空见惯,公共场所向场馆外的公众展示活动现场的大屏幕同样越来越常见。

而随着社交媒体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即兴的街头抗议活动也在增加。

Ovum公司分析师乔·狄格曼认为,能够监控人群的技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他说:“理解人们在城市里的流动规律可以帮助开发智能的交通运输系统,同时在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危险情况时确保人们的安全。”

无论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抗议、聚会还是娱乐,局面都有可能在一瞬之间变得险恶。

Crowd Vision公司开发的热点地图能够显示人们在城区一栋摩天大楼里举行的疏散演习中的行为,这项技术显示,尽管人群流动良好,人群情绪相对冷静,危险指数也有可能慢慢上升。这种地图显示,即使是在疏散结束之后,人们重新进入大楼的时候,依然出现了危险的人群滞留现象。



音乐节可能是人流控制显得最重要的场合。Crowd Vision公司开发的系统显示,组织者在人群最前面安排引导员是根本性的错误。

斯特恩斯说:“地图显示,出现问题的实际上是人群的中间位置。”她补充说:“如果引导员随身携带显示实时信息的平板电脑,他们就能发现,到底什么地方需要他们。”

但有些由于恐慌引发的踩踏事件表明,无论活动的组织多么精心,人类的行为却常常无法预测。斯蒂尔教授认为,技术或许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只能是整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他说:“未来避免这类事件的最好办法是加强人群安全教育。”

本文来源:BBC(译者:马达)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邢远 发表于 2015-1-4 18: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拥挤踩踏压力可达1吨以上 胸腔被挤压导致窒息

201501020718080fd61.jpg

2015年1月1日,一些市政员工准备在上海外滩加装隔离栏杆。新华社

拥挤踩踏事件一发生,会发生群体无意识的人流活动。多数人大脑空白、不知所措,或者干脆做出慌乱窜逃等更危险的举动。能够逃生的人,除幸运外,往往具有高于一般人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晨报记者综合整理了医生的建议和《公民防恐手册》相关自救的方法,望悲剧不再发生。

踩踏诱因多与人群情绪过于激动有关

人多是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基本原因,所以事故常发生于学校、车站、机场、广场、球场等人员聚集地方;发生的时间常见于节日、大型活动、聚会等。在拥挤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继续前行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

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因很多,常见情况是人群因兴奋、愤怒等过于激动的情绪,从而发生骚乱;有时候发生爆炸、砍杀或枪声等恐怖事件,人们急于逃生而致局面失控;也有一些人好奇心重,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凑看热闹而致发生。对于个人而言,拥挤踩踏是不可知、不可控。最好的方法是少去人多聚集并且可能情绪高昂、情绪失控的地方。当然,我们避免不了去车站、广场等之类的公共场所。这时,每个人应保持平常心,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踩踏造成的压力可能达到1吨以上

拥挤踩踏事故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在于拥挤的人群重力或推力叠加。如果有十来个人推挤或压倒在一个人身上,其产生的压力可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人的胸腔被挤压到难以或无法扩张,就会发生挤压性窒息。也有死亡案例受害者并非倒地,而是在站立的姿势中被挤压致死。

如果不幸倒地,应该争取迅速起来离开;如果起不来,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 两肘向前,护住头部;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重要脏器,侧躺在地。如果没有倒地,在拥挤人群中,请保持类似拳击式(双手握拳在胸前;或一手握拳,另一只手握住该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用力保护自己的胸腔,保证自己能够呼吸,顺着人群,寻找机会从侧边离开。

在类似集会散场的过程中,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如果人群向你汹涌而来,不要去观看发生什么事时,赶紧退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如果你是在人群中,请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那样很容易被人流推倒。假如你的鞋子被踩掉,或者包包等重要物品被挤掉,不要弯腰拾捡,生命永远比物品重要。如果有机会,抓住牢固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急救要领

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要立即报警,等待救援。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互救。在救治中,应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

面对拥挤踩踏事件造成的如下状况,应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施救:

发生休克的急救:

避免伤者过冷或过热,利用毛毯或大衣保暖;若无骨折,伤者双脚抬高30CM左右;不要给伤者饮水或者喂食; 留意伤者的清醒程度;向救护人员报告。

呼吸受阻的急救:

如果伤者胸部受伤出现呼吸障碍,维护胸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的压力差,是保障呼吸能够顺畅的关键。具体方法:可使用身份证或其他非吸水性卡片贴住身体压住伤口;也可以使用保鲜膜类的薄膜,撕下约20×20厘米大小,贴住伤口,用胶带固定住上、左、右三个边,留出下方,以便让伤口流出的血水排出; 也可以张开手掌紧贴身体压住伤口。

心肺复苏:

一拍、二按、三呼叫。抢救者将伤员抑卧,立即拍打其双肩并呼叫,也可以同时压人中穴并呼叫。如没有反应,判定此人神志丧失。

人工呼吸。抬下颌角使呼吸道畅通无阻; 如果受伤者仍不能呼吸,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如果上述人工呼吸不能起作用,要检查嘴和咽喉是否有异物,并设法排除,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主要有: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仰卧压胸法或俯卧压胸法人工呼吸等。其中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最有效。口诀是:头部后仰向后推,紧托下颌向上提。深吸口气嘴对嘴,有时需嘴对鼻。注意捏鼻把气吹,每分钟16-18次。

心脏按摩。一旦发现病人心脏停跳,立即在患者心前区胸骨体上急速叩击2-3次,若无效,则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方法是:先让患者仰卧,背部垫上一块硬木板,或者将患者连同床褥移到地上,操作者跪在患者身旁,用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体的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重叠于前手的手背上,两肘伸直,借操作者体重,急促向下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CM(对于儿童患者所施力量要适当减少)然后放松,使胸骨复位,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约70-80次。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或部位不当,以免引起肋骨骨折。胸外心脏按摩如不能有效进行气体交换,则要同时配合人工呼吸。

其他国家

如何防范踩踏悲剧

据新华社报道

在人员密集处发生拥挤踩踏事件的风险始终存在,节假日期间,发生这种事件的几率较平日高出许多。国外也曾多次发生过许多踩踏事件,一些国家有不少相关防范措施,力争将悲剧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控制人流有讲究

如何疏导人流、避免拥挤是防止踩踏事件的“硬功夫”。一些经常举办庆祝活动和大型赛事的国家在分流人群、防止踩踏方面有一些独到做法。

德国柏林地标勃兰登堡门前举办迎新活动已多年。2013年元旦前夜,勃兰登堡门到胜利柱约2公里长的六一七大道上人潮涌动。活动现场共7个出入口,一旦人数超过设定上限,警方便会关闭入口。2012年12月31日晚21时现场人数接近饱和,23时左右升至百万,所有入口均被关闭。

在美国纽约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时报广场,水晶球“从天而降”的倒计时跨年活动是百万人参与的超大狂欢派对。为保证安全,纽约警方将时报广场分成若干区域,用障碍物隔开,游客一旦进入一个区域,便不能随便出入。一个区域被占满后,警方才开放下一个观众区域,直到所有区域填满人群。

防范宣传早着手

平日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及根据活动特点提前安排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有效降低踩踏骚乱事件发生几率的“预防针”。



在2013年澳大利亚悉尼跨年庆典烟花汇演中,现场观众达150万。为保障安全,警方提前两周通过传媒向公众普及安全知识,并告知人们届时将扩大无饮酒区域及警方将采取的措施等。这些举措让公众心中有数,增强自律。

在法国巴黎,为保证新年期间外出庆祝市民的安全,烟花爆竹及一切易燃品被禁止销售。在人流密集的香榭丽舍大街及埃菲尔铁塔附近区域,还禁止销售任何含酒精的饮品。酒吧、啤酒馆在这天都被要求早早打烊,只留下咖啡馆营业。一些人自带香槟及酒杯上街,不过毕竟有限,可能滋事的“酒鬼”数量大大减少。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2973

粉丝3237

帖子993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广告位
!jz_fbzt!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sctz! !jz_fhlb! 搜索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关注服务号

进入小程序

全国服务中心:

运维中心:天津

未来之家:天津 青岛 济南 郑州 石家庄

                商务邮箱:xy@mywll.com

Copyright © 2012-2021 未来派 未来论 (津ICP备1600023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