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 席卷 柏林电子展
一股“可穿戴风”席卷了整个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三星、高通等多家终端制造商几乎在同一时间,各自推出了准备已久的智能手表设备。与此同时,苹果、谷歌等科技公司都在加快对智能手表这种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未来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基础产业将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爆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星这款智能手表GalaxyGear,售价299美元,将于9月25日开始在14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三星智能手表配置有1.63英寸的屏幕,采用单核800MHz处理器;该机采用金属表面,共有六种颜色可选;并内置315毫安电池,预测续航时间为25小时。此外,这款手表还能实现很多原智能手机具备的功能,如计步器、语音助理、查看天气等。
尽管三星智能手表引发了全行业的风潮,但记者注意到,这款智能手表目前仍仅能定位为配件产品,其只能通过蓝牙4.0技术与手机相连,可配对产品目前只有三星刚发布的GalaxyNote3和GalaxyNote10.1平板电脑。
在三星发布新品的同时,著名芯片公司高通也发布了一款名为Toq的智能手表,该产品采用低能耗显示技术的彩色显示屏,支持无线充电,续航为3~5天,预计售价为300美元。
三星和高通可谓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先锋”,面对巨大的市场各大巨头同样动作频频。索尼已推出SmartWatch,售价约130美元,配备3.3厘米的触摸屏,并可通过蓝牙技术,无线连接装有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谷歌已经推出了谷歌眼镜,并在一年前暗地里收购了WIMM,并把它纳入了Android团队,悄悄地展开了自己的智能手表计划;苹果有望在2014年推出首款iWatch。除了原有的老牌智能手表品牌之外,宏碁、英特尔、微软、LG等也都在厉兵秣马。
记者观察
智能手表生态圈尚未建立
如今,智能手表市场已经显示出了巨大潜力。据相关行业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13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仅为100万块,但到2018年将有望达到3600万块。令据瑞士信贷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到2017年,综合了语音技术、生物识别技术、通信、云存储和功耗技术的智能手表及其他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尽管在电脑、电视、手机之后,智能手表有望成为“第四屏”,但从目前已经发布的产品来看,还是存在各种缺陷。譬如,目前大部分产品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连接来完成大部分交互工作;智能手表在操作上速度较慢,不论做什么都有一种滞后感;大部分产品扬声器抗干扰差,只有在安静的地方才能进行通话;电池待机时间也比较短。
最主要的还是围绕智能手表的生态圈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推出的智能手表均缺乏杀手级应用,在功能上仅相当于微缩版的智能手机。事实上,由于产业环境尚未健全,可穿戴设备领域还未形成能有效支撑创新的生态环境,但是包括无线充电、NFC(近场通讯)、蓝牙4.0等技术,以及其他丰富的传感器应用,正在给可穿戴设备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
谈及智能手表的未来,行业人士分析指出,智能手表真正的用途应该在检测脉搏、健康指标等体感方面。这些都是手机无法做到的,这才是智能手表能给用户带来的独特价值。相关行业报告也分析称,“在下一个五年的技术创新中,智能终端将解决人们最基本的五个需求,娱乐、办公、社交、教育和医疗,并实现需求融合。以蓝牙无线传输技术为核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实现物联网。而可穿戴设备是入口抢夺的前沿阵地,将在明年确定性爆发,并引动移动互联网2.0时代。蓝牙4.0的技术实现移动终端与传统家电、汽车、工业设备、医疗设备、教育设备的互联互通,并通过物联网形成大数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