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混战
大约15年前麦肯锡的一个哥们写过一个文章叫做“家庭内的战争”,当然说的不是家暴。而是PC普及对电视的挑战。放到现在,这场战争已经越来越复杂,因为出现了高清电视,出现了游戏主机、电视盒子、DVR。而且影音娱乐系统也不再是唯一的争端。各种联网家居产品的出现,让整个家居变成一个个潜在的数字系统。一大波的创业公司进来了,然后资本也跟着进来了。但这片市场稍有不同的是,传统优势的大公司反应速度也很快。GE、Comcast或者是飞利浦,从智能门锁到移动上的家居控制平台,有的甚至与他们的模拟产品直接竞争。所以新兴的创业公司不仅要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创新的压力同样很大。家居这块地盘也再次成为创业公司、运营商、传统行业巨头和互联网大佬混战的区域(最近国内的路由就是一个例子)。对创业公司来说,前景是诱人的,但是道路并不平坦。要想长线胜出,创业公司不仅要先一步,而且产品要有破冰式的创新价值,开放和建立开发者网络同样重要。一长串的家居新品牌众筹和第一波的热钱涌入刺激出大量的产品:环境控制(Nest)、门锁(August、Lockitron)、安防(Canary、 Doorbot)、灯(LIFX)、成套方案(SmartThings、Ninja Blocks、Ube、Xively)、园艺产品(Click&Grow)、节水(Withings)、看护(Sproutling)…有这么多的品类,自然是一个大市场。可有人会怀疑一些看似非刚需的品类为何还是能吸引创业者和资本。按照目前的竞争扩张速率,蓝海很快会变成红海,早期介入建立的品牌优势却是颠扑不破的。很显然,这些产品的第一波受众会是极客和科技爱好者。但现在比较有意思的是,零售业对于这类产品面向大众的分发也很感兴趣。比如Lowe’s,比如AT&T,比如Staples,Apple Store就更不用说了。业公司的崛起没那么容易尽管众筹平台和媒体都有一腔热情,但家居创业团队崛起没那么容易。许多大型业内公司有成熟的分发网络和服务体系(前装和售后)。第一波是传统智能家居厂商,Crestron(快思聪)、Lutron、Control4等等。第二波是大型的业内公司,比如Yale的智能门锁和飞利浦的Hue。第三波是运营商和有线提供商。比如Comcast、AT&T和Verizon,从空调到灯控再到安防,他们都有解决方案。最后,但是同样冲击也很大的是苹果和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大佬,尤其当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家居中必备的控制手段。谷歌的Android@Home可能不是很成功,但Chromecast火了。苹果据称有意收购Nest,让Tony重回公司怀抱。微软(Kinect)和三星(智能电视等等)也有布局。创业公司面临的选择对创业公司来说,进军家居市场面临选择:产品优先还是平台优先?产品优先也就是Nest的做法,这是一个更加硬件流的方式。大众的接受程度可能更快,并且不会马上面临巨头的压力。之后的流程应当是分发衍生产品来实现家居中的互联(比如Nest的第二弹是烟雾探测器)。平台优先更偏软件流,它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家居自动化。但据Lowe’s的销售数据,普通大众接受一个“中控”并不容易。其次是与Comcast、Verizon FiOS这样的大公司直接竞争。最后创业公司还有一个选择(尤其是平台化产品),就是面向消费者(做自己的品牌)还是面向企业?也有部分的创业公司选择了后者,比如iControl和Zonoff(分别是Comcast和Staples Connect的技术提供商)。除了定位,创业公司还需要几个特质来标识自己的长期价值:1、设计;Nest、Canary都是很好的范例。2、有用且易安装:对用户来说就是投入更小,收益更大。3、提供创新的产品,一个联网的灯泡能比普通灯泡用得更爽吗?有10X的好用吗?4、开放性和延展性
收藏一下,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