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系统整合与信息管理趋势
从硬件价值思维向服务用户价值转变智能建筑的价值,已经从硬件价值的思维,朝向如何创造服务用户的价值方向发展,如果智能建筑无法同时创造人性及产业的价值,智能建筑的创新没有意义。智能建筑的人性面价值,应该是要触动人心、启发人性。如远距医疗可以让远在天边的子女,随时关心家中长辈的健康检查检果,等于促进家庭亲子关系,在日本就曾有案例,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接受,关键就在于使用者感受到亲人可藉此关怀的价值。
至于产业面的价值,则应该注重贴心服务、永续经营,系统整合也因此成为智能建筑创造价值的关键,因为先要有价值,才可能创造产值。所以智能建筑标章系统整合评估的精神,着重在评估建筑物内各种客制化或自动化服务系统的整合规划设计与执行面的水平,以作为智能生活空间整合成效的参考依据。
透过系统整合,智能建筑才能创造出空间的使用价值。但除了技术性问题,包括整合程度、整合方法、共通标准格式等要考虑外,制度性问题,包括预算编列、发包制度、产业位阶、验收制度等,更是智能建筑系统整合不能疏忽的议题。
智能建筑系统整合需要共通数据格式
要让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从目前只有混合的状况,进展到整合的领域,从网络环境、平台装置、终端传感器等设备,需要一个共同的语言来开发,会比较容易整合,如果能写成一个app,方便业者处理,会更有利于系统整合。政府相关单位为了协助智能建筑做好系统整合,也希望能建立各种不同的模块,供业界参考,但目前已知的资料格式相当多,包括台湾、中国、IEEE1888、欧洲SEP 2.0、日本EHCONETLite等,能否找到共通数据格式,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研华遵循中国政府规范的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发展的产品在中国推展得很好,相对2011年中国甫推出的IEEE1888国际标准只有框架,还没有规范实质的数据格式,现阶段仍较难遵循,另一方面日本自行推动的数据格式是比较下游的设备,虽被日本业界采用,却无法输出国际市场,通讯协议的整合,仍应采用主要市场区域需求及较明确的国际标准为宜。研华重视“智能场域”,如停车场、会议室、办公室等空间,这些空间都会有很多子系统,如何思考加以整合,从情境需求来设计,才能提升使用者体验。
数据格式确实重要,因为系统整合的价值,在于透过传感器等设备搜集资料,并进一步分析及预测可能的结果,才能创造价值。但系统整合的重要性,对IT产业而言,也许已经是很普遍的观念,但对于建筑产业而言,仍然比较陌生。因此,系统整合业者可以从用户需求出发,说服其他相关业者,再来谈如何发展平台,将不同的系统及数据加以整合。
智能建筑有非常多的子系统,没有一家公司做得完,系统整合商或工控业者,应该各自设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其实从建筑的发包过程一路走下来,系统整合商的位阶因为偏低,甚至比营造厂的位阶还低,要整合不同的系统,会有很多困扰。如机电技师在设计空调设备时,如果没有考虑通讯界面,等到要申请智能建筑标章时,系统整合商才开始整合时,就会非常困难,因此包括业主、建筑师、机电技师、营造厂、机电厂商、系统整合商等各相关单位应及早协调系统之整合。
智能建筑的系统整合价值衡量方式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智慧建筑的定义都不一样,不知道智慧建筑能用来做什么,政府应该要有一套统一的说法,执行者也比较方便能跟上级长官沟通,包括预算多寡、重要性在哪里,目前增加的花费,节能还能够计算效益,但人性化的价值要如何计算,也是个困扰。智慧建筑的定义会有各自表述的现象,是因为“智慧”这个名词本身就很抽象。如节能其实不是智能建筑最主要的价值,提升员工生产力才是关键,但智慧建筑标章要求各个智能化等级成本,都要能够做出概估表,节能及安全的负担成本还是比较明显。
如何有效做到智慧化,确实值得思考。如监视、门禁系统想要透过光纤传输数据,必须要IP化,但很多建设公司愿意做光纤到府(FTTH),其目的是为了房屋营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光纤。一旦在施工时各弱电系走各自的网络,完全没有综合布线的概念。如果没有整合其他系统的线材,就很难做到智慧建筑。而且也会影响施工质量,尤其是线路空间使用,细径的缆通常是会被挤压。
建筑整体设计如果不能配合,如有些建筑面积不大,没有多余的线路布线空间,又不能随便挂线,就可能会发生维护的问题,或是因为工序太晚,也会导致业者施工者进场,线路路由空间已被其他管线占用。
如何有效建置系统整合?
智能建筑想要有效建置系统整合,系统整合商在业界的位阶势必要提高。此外,很多业者都期望政府订出共通平台标准,但参考过去的经验,应该是由产业来做,不过,业者如果只想当最大的整合商,产业很难有共识。很多人总是担心台湾市场太小,就算订出标准,也很难推动,但问题不在市场大与小,如果我们能有自己的标准,才可以要求厂商来配合或提供重要信息。
协议统一的部分,非常重要。如台北天然瓦斯市场因为数量庞大,由于瓦斯表没有数字化,人工抄表就成为非常大的营运负担。虽然新光保全曾经想过透过保全系统建立“自动抄表”,但想要让设备厂商配合,至少要先订出标准协好,才有整合的机会。政府其实不需要设计一个全新的标准,但是要带头研究,设法找出一个好的标准,供业界参考即可,只要水表、电表及瓦斯表能做到,其他智能建筑相关设备系统就会有机会。
以台积电自己推动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的经验,设法寻找好的国家标准,而非自己凭空发明一个新的标准,确实可行。台积电除了参考BIM系统外,在物业管理的操作上,就会用到BIM 的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来做数据交换,也许是个开始的机会。
目前已经有许多建筑学系开始研究BIM及BIM的标准协议,其实建筑业的领导者最后还是建筑师或营造商,相同的,在学校电机,控制学系就要接触标准并与实业接轨,要重视这些人的声音,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更有机会。要整合不同的子系统,确实有困难,其实只要在不同的产业,就要用不同的概念去定义标准,设法让所有的设备协议一致,如门禁的影像或刷卡信息才能跟中央监控系统整合。
研华重视“智能场域”,如停车场、会议室、办公室等空间,这些空间都会有很多子系统,如何思考加以整合,从情境需求来设计,才能提升使用者体验。想要用一种标准,就能通行不同的领域,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目前的作法是先搜集各种资料格式,开诚布公后,再让业者自己设法争取加入,会比较好执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