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硬件再下一城:家居界!
如果智能硬件领域忽然闯入一个门外汉,尤其是这个门外汉还有互联网背景时,这个领域离爆发就不远了。最新的“门外汉”是墨迹天气,一款坐拥1.5亿用户的工具类App,宣称即将推出空气监测硬件,从宏观的天气预报扩展到个人的家居环境监测。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工具类应用均纷纷转向硬件,第二个是越来越多的围绕生活的智能硬件正在出现。 智能硬件是新的生产方式 智能硬件并不是软硬结合。因为软硬结合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云+端的硬件?智能手机时代已经成为成熟的模式了。大数据?那只是智能硬件的附加价值。 智能硬件功能可以扩展,产品快速迭代。它可以自动感知,可以自我学习,可以彼此连接,与其他设备,与人,与云,与环境,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除了产品本身之外,产品的募资、设计、研发、生产和营销会互联网化,应用到众筹、预售、3D打印机、云平台、反向定价等多种手段。智能硬件是全新的硬件生产方式。 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酷玩设备成为智能硬件的重点领域。 所有这些领域,都有着传统硬件和互联网的结合点。互联网进军传统实体行业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做硬件,硬件企业互联网化,以及软、硬件创业者(包括创客)成为当前智能硬件大潮的三大主力。 互联网入场智能硬件变热闹 在墨迹天气之前,美图秀秀推出美颜手机、360做泛安全硬件、乐视从视频网站下沉到TV、快播推出小方盒子,百度的数款多媒体硬件。 互联网公司的入口思维促使他们不断下沉控制范围,从软件渗透到底层硬件。要么找人代工,要么与人合作,要么提供面向智能硬件的服务。总之,它们都在尝试与硬件建立或多或少的联系。 百度拥有不少于5款的硬件,有专门面向健康设备的Dulife;360则正在酝酿成立智能硬件事业部,在智能电视领域马上将有大的动作,电视盒子和TV浏览器箭在弦上。阿里联合TCL、创维、美的等厂商切入到该领域,最近干脆推出了天猫魔盘这一个随身WIFI产品。 巨头想变硬,创业者也有这个打算。有的是提供专属App,例如UC就从电视浏览器切入智能硬件;有的则是直接做起了硬件,例如墨迹天气;还有的创业者干脆就背叛了“APP生态”,正点闹钟的一位创始人正在展开他的智能硬件项目。就算没有切实行动的,也在YY产品如何与硬件结合,搜狗Typany、豌豆荚OneSpace…… 智能硬件市场十分热闹。 智能硬件下一城将是家居 GoogleGlass引爆了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表和手环在内的可穿戴设备在去年开始流行,另一个是智能电视,盒子、影棒、超级电视日益普及。 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电视正在爆发。Berg Insight公司最新分析显示,截至2017年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出货量将会超过6400万台,是2012年可穿戴设备830万台出货量的8倍以上。互联网电视今年则会出现百万出货量的企业,很可能在乐视或者TV+中的一家诞生。 下一个领域会是什么?一位关注智能硬件的投资人认为,智能家居,然后是智能汽车。Tesla成为流行的代名词,OBD的繁荣,CarPlay的出现便是智能汽车即将爆发的机会。 Nest的32亿美元成功案例在先,无疑给了国内的智能家居厂商一注强心剂。 智能家居的范围十分广泛,百度i耳目摄像头、智能门锁、智能窗帘这些都可以算,更先迎来爆发的很可能是智能家电——电视之外的白色家电。 海尔、格力、美的等巨头纷纷在空调、冰箱等设备中植入芯片,让电器具有数据收集、自我调整、感应环境、远程遥控和检修等功能。阿里、Intel和杰升等IT企业也开始尝试与家电、家居厂商密切合作。连做门锁的公司都在尝试着让用户可以通过App开门。 不久之前,雷科技还收到了一部可以通过App控制的电风扇。 空气成为智能家电的切入点 有人对电风扇智能化表示质疑——我真的需要这玩意儿吗?对于智能化的冰箱、洗衣机、空调以及豆浆机,不少人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刚需还是伪需,智能化使用习惯能否培养起来,用户是否愿意为智能化的成本买单,成为市场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度的智能化技术,例如自动感应、自我学习、理解和预测用户的电器使用需求,也跟不上。Nest成功了,那是因为Nest在美国有刚需并且它确实足够智能。 回到国内空气监测设备或许将成为很好的切入点。 全城雾霾带来了一场盛大的空气净化盛宴,不过,空气净化市场被一些传统的空气处理巨头所占据,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很难切进去。智能空气检测设备机会更大。 空气监测平民化有市场刚需,新房、新车甲醛监测,北京PM2.5,车内空气监测等场景。这些需求与信息密切相关,数据分析、数据云端化、天气/空气预测以及社会化分享,则是智能硬件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从空气监测入手,还可以与空气净化器、智能窗帘、智能汽车、整体家居智能方案公司联动,甚至自己做净化设备。 墨迹天气、狗鼻子、iKair、西芹等创业者纷纷进入空气监测,监测气体包括甲醛、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甚至放射线;场景则有新房、家庭、汽车。 早已盯上这个领域的广州一个创业团队的样品都要出来了。这位暂未公开的创业者认为,墨迹做智能硬件有机会,有用户基础,有渠道,关键得看硬件上的执行能力,空气监测需要专业技术例如矫正算法、补偿曲线,这是传统监测企业所擅长的。这些技术关系到测得准不准。不过,心率、血压和呼吸测试手环的案例表明,用户对于测得准不准似乎没那么关心。 墨迹在去年12月就已经透露即将发布那款智能硬件,但目前依然没看到货。这是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做智能硬件的普遍现象。先是担心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来了,产能和品质可能又无法满足,智能硬件的生产工具和方式与软件开发完全不同。 空气监测、空气净化、家电、灯光、温控、安防,智能家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很可能是下一个爆发的智能硬件领域。 本文首发雷科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智能硬件领域忽然闯入一个门外汉,尤其是这个门外汉还有互联网背景时,这个领域离爆发就不远了。最新的“门外汉”是墨迹天气,一款坐拥1.5亿用户的工具
新闻1+1 近日,墨迹天气要推出智能硬件的消息甚嚣尘上,随着硬件创业流行起来,从软件转型硬件仿佛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对于墨迹天气来说,由于其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加上用户对精细化数据、环境检测有了更高的要求,出一款硬件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大环境的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要看到墨迹遭遇的瓶颈,以及硬件的野心。瓶颈在哪里? 墨迹天气是一款亿级用户的产品,这并没有人怀疑。它早期发迹于塞班系统,当时墨迹做出了塞班第一个双重滑动版本,支持动漫效果,和现在的触屏效果很像,还省流量。在那个优质软件稀缺的年代,墨迹受到了大量用户的追捧,靠着口碑传播逐渐积累用户。随后墨迹相继登陆 Android、iOS 平台,当时美轮美奂的插件效果吸引了大批用户。但问题也来了,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各家也推出了自己的天气应用,包括互联网厂商、运营商以及手机终端厂商,很多手机都是出厂预装了天气插件,许多用户也懒得更换,墨迹没有渠道优势,用户很容易被分流。 到达亿级用户之后,墨迹也迎来了较大的用户增长瓶颈,除非扩展海外市场,否则很难再迎来大的增长,这是一款天气应用的工具属性使然。另一个瓶颈在于,天气的商业化很难。一方面由于天气信息获取的渠道广泛,用户很难对单款天气应用产生依赖,而且每次都是快速看完了去干别的。在广告推广上,厂商们也很难与天气找到契合点。 以上问题都是比较显而易见的,这恐怕也是墨迹转型硬件的重要原因。而如果说在软件上墨迹已经触摸到天花板的话,那么这款硬件将有机会让墨迹改头换面。重塑气象业的野心 往小了说,硬件和软件很大不同的在于,硬件是实体的存在,是走进用户家庭的设备,用户每天都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手摸得着的东西。这对于加深品牌印象,巩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有很大的作用。往大了说,墨迹的思路有可能是想凭借这款设备重塑气象业。根据媒体的爆料,墨迹的设备还可以检测气压,这应该是室外空气检测仪拥有的指标,墨迹有可能还会推出一款室外的设备。 设想一下,假如仅北京地区就有一万台这样的设备,这遍布北京的一万台设备相当于就是一万台气象站,可以清楚的了解北京各个地区实时的天气状况和空气质量。有调查显示,在天气应用中,被投诉最多的就是预报不准,这很大原因是因为国家建立的气象站密度过低,以及垄断造成的服务意识差,导致气象数据变得很不靠谱,而且价格昂贵。但这些卖出的硬件设备则不同,它们天然就是气象检测站,墨迹只需要让它们具备足够的精度,以及研发出一套算法模型即可。当然,这些还只是“意淫”,因为现在的问题就是气象市场不开放,才导致了这么多问题,想必墨迹比谁都期待气象市场开放那一天吧。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任何立场
:lol:Q只有切入点找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