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让残障人士共享发展成果
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让残障人士共享发展成果。12月15日上午,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中国残联信息无障碍国际研讨会召开。联合国亚太社会社会发展司司长劳拉·洛佩兹、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建融分别致欢迎辞,工信部通管局副局长李湘宁致辞,中国残联副理事长贾勇致开幕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演讲,介绍了上海信息无障碍的发展情况,和与会嘉宾分享了上海信息无障碍的建设成果以及政府采取的政策和策略。会议由中国残联国际部主任魏孟新主持。会议以“人人享有信息”为主题,聚焦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物领域的国际与区域合作,为实现《亚洲及太平洋残疾人“切实享有权利”仁川战略》做出新贡献。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机遇,始终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切实加以推进,深入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经过20年的持续推进,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上海非常关注残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坚持把信息无障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信息化建设全局加以统筹规划和同步实施,不断拓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残障人士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信息无障碍基本架构。通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无障碍的基础网络支撑。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860万户,实现城镇化地区覆盖;家庭光纤宽带入户率和平均带宽分别达60%和20M;全市4G网络已基本实现外环内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连续覆盖,全市4G用户数已超过1200万,用户普及率达50%;公益无线局域网i-Shanghai覆盖900处公共场所。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信息无障碍产品。鼓励企业研发各类适合残障人士使用的智能终端(如适合视力障碍人士使用的智能手机、读屏软件),开发符合残障人士需求的创意产品和APP应用。通过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营造放心安心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行动,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二是聚焦重点领域,不断提升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残障人士的通信需求。
上海从2006年开始实施残障人士通信保障服务,通过政府适当补贴、电信运营商有偿让利、个人承担部分费用的形式,为视力障碍者提供固定电话通话优惠服务,为听力言语障碍者提供手机短信优惠服务,保障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基本交流需要。目前,共有4万多户视力障碍者家庭和1万多名听力言语障碍者持续享受了该项服务。此外,为满足残障人士的上网需求,降低他们的使用成本,相关电信运营商为10多万名残障人士提供了宽带优惠服务。大力推进网站无障碍建设。针对视力障碍人群“上网难”问题,按照国际通用的WCAG2.0标准和规范,通过页面改造和增加辅助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府网站开展无障碍改造,让视力障碍人士更方便地获取信息。
目前,包括“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内的全市主要的64家政府网站已完成无障碍改造。建设“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为方便视力残障人士获取知识,建设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为视力障碍人士免费提供有声电子书的查询、预览、语音导航、内容跟随朗读等全程无障碍阅读服务。三是优化信息无障碍建设环境。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在面向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实施信息化培训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面向残障人士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建设标准,在总结网站无障碍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网站无障碍建设实施指南》和《网站无障碍用户体验标准》,为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网站无障碍改造提供指引。
据介绍,上海将在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将“信息无障碍”作为重点内容,聚焦一批重点项目,推动信息无障碍事业的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紧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发展趋势,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打通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残障人士可穿戴设备的研发、生产与应用;鼓励企业研发专门针对视障人士使用智能移动设备的辅助工具,用以帮助视障人士能够轻松、简单地获取到移动设备上的有效信息。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的信息无障碍建设。继续推进网站无障碍建设,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政府网站无障碍建设的基础上,鼓励推进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企业开展网站无障碍建设。推进公共场所的信息无障碍建设,优化公共汽车、地铁、公共厕所的标识指引,鼓励银行开展ATM机的无障碍改造;实施公共服务窗口手语服务“千人计划”;鼓励食品药品添加无障碍识别标识。加强媒体的无障碍建设,推广普及影像制品加配字幕,在电视新闻节目及重大活动中安排手语播报,加大无障碍电影的覆盖面。
三是完善相关配套保障。加强信息无障碍的宣传,引发全社会对信息无障碍的关注;建立完善信息无障碍的相关标准规范,探索信息无障碍地方立法;加大残障人士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缩小与普通人群之间的“数字差距”;推动建立信息无障碍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