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芝维 发表于 2017-8-30 10:06:25

当阴阳五行遇上AI与大数据,中医智能化还有多远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从政策产业层面的加持还是资本的助力,都让中医市场愈发火热。走过了中医理疗按摩O2O、常见疾病的中医在线咨询轻问诊、传统中医馆互联网化之后,传统中医正在探索更多的新模式,那么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的中医还有哪些可能? 讲究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中医其实本身有着一套严密的逻辑基础与数据模型,而这恰好符合人工智能的需要。随着医疗健康大数据成为一种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认为,智能化或将成为中医领域中下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政策、市场、资本,中医行业迎接发展新机遇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病发病率的提升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中医诊疗近几年正经历着快速发展。根据《2016-2019年中医智能诊疗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统计显示,在供给端,我国中医医疗资源稳步增长。2014年底,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数目达43635个,其中中医类诊所38386个,占所有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88%;中医类医院3732个,占所有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8.6%。2014年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87.72万张,2010-2014复合增长率(CAGR)达12.4%,占全国医疗机构总病床数从11.5%增长到13.3%。在需求端,2014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就诊量达8.74亿人次,2010-2014年CAGR达9.3%,占总就诊量的比例从2010年的14.7%提高到15.6%;2014年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2537万人,2010-2014年CAGR达15.1%,占总出院人数的比例从10.3%提高到了12.5%。中医诊疗量占总就诊量和总出院人数的比例上升,体现了中医诊疗的需求旺盛。从立法到政策的连续出台同样加速了中医市场的发展。今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规定了符合中医药特点和需要的中医医师和诊所准入、中药管理、人才培养等制度。这对中医药行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此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以及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相继出台,可以看出中医药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资本市场的反馈来看,中医的发展也颇受青睐。
[*]其中典型的代表如固生堂,三年来完成了四轮融资。近期完成的D轮融资金额达10.1亿元,由央企、国内金融巨头共同投资;去年5月获得史带基金和中国平安共同投资的7000万美元C轮融资,成为彼时国内中医领域最大额的单笔融资。
[*]互联网中医远程医疗的创业公司“小鹿医馆”在今年宣布收到了来自红点投资和创新工场B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近亿元人民币。
[*]“大家中医”在今年8月也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晨山资本领投,蓝驰创投跟投。同时,还宣布将在平台中引入人工智能,配合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辩证系统,帮医生提高诊疗效率。
旺盛的需求催动着中医行业的发展,而政策和资本的推动更为其添了把火。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医在标准化与规模化、传承与推广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而新技术的应用或许会为中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当传统中医遇上AI,碰撞出哪些火花
错过了工业化、信息化的中医产业,明显不想再错过智能化的脚步。今年5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整合了政府,大学和市场三方面资源的中医大数据中心,将着力研发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挖掘分析,人工智能等中医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第三方中医大数据库和应用平台。中医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需要经过数字化传承、规模化应用、再到大数据智能的阶段。无论是高校、科研单位还是中医类企业都在进行此类探索。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智能化中医师学习平台与辅助诊疗系统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的传承、推广应用、发展是制约中医行业的一大痛点。传统的中医传承是“人传人”的模式,由老中医带徒弟。这种方式往往难以复制与大规模推广,而且传承的成本高、成长周期长。再加上没有临床数据的信息化存储,造成临床数据积累不足,发展受限。因此,很多公司由此发出,通过收录中医古籍、病案、方剂以及知名中医的诊疗思想、辨证逻辑和处方经验进行整合,形成在线的辅助学习和辅助诊疗系统。普通的中医师只需要登录系统,输入患者的相关症状,就可以了解到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于这类病症的诊疗思维和方剂建议。智能化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还可以通过病案分析、经验方、药品处方注解、个人心得存储等功能支持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利用这一平台记录老中医诊病的全过程、复诊病人历次病情变化及处方药味的加减,并辅以智能化分析,方便对老中医经验进行挖掘整理。目前市场中,修龄中医、神黄科技、国医堂等公司都有这方面研发。据了解,神黄科技的中医智库数据源于国家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如国家中医古籍数字化工程项目、中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项目、中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目前中医智库已收录了2000种古籍、4万例病案、30万首方剂,涵盖了1000种疾病、9000种证候、20000种症状。修龄中医的CEO李文友也曾向媒体表示,智能化的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可以让小医师开出大处方,为普通医生搭建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提升诊疗能力,并加速中医的传承与发展。2、智慧自诊与亚健康调节智慧中医从医生端向患者端延伸,面向用户推出智能化的用户自诊与健康干预调节平台是中医智能化中绕不开的发展方向。国医堂很早就开始了智慧问诊方面的尝试,其汇集了近代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五年制本科的教学内容,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和贝叶斯理论搭建起了一个中医证候知识库。国医堂的系统里囊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症等科属,包含数百个临床病种、数千个中药方剂、中成药处方和验方以及食疗药膳等内容。用户根据自己的病症选择列表当中的症状,系统即可自动完成问诊,给出结果建议。岐素科技从亚健康入手,通过中医药健康干预标准化问卷,对使用者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中医辨证,按照辨证系统得出的结论。其系统综合运用中医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对三十六种亚健康证进行标准化分类,并结合主观症候、客观条件、个人情绪三部分给出整体化建议。不过,中医智能化并不仅满足于亚健康的调节,而是需要进一步向诊断拓展。但这需要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综合考量,而中医诊疗环节缺少精准化数据标准体系,以脉象、舌象为代表,诊疗环节较难量化,其开发的难度系数又大大提升。这一领域中,已经有高校与科研院所推出了相关研究成果。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已经研发出了一套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可模拟中医医师对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并可根据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大数据综合分析开出“建议处方”以及针对个人形成健康养生方案。其诊断信息可便捷地与医院联网共享,同时配有APP应用,每个人通过手机也可实现初步的“望闻问切”,在云端获取健康预警,并为专业治疗提供个人健康数据库。
3、智慧中医药房有句话叫“中医毁在中药上”,可见中药在中医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中药煎药服务因煎煮设备落后、管理手段不足、标准规范缺失而为人所诟病。由此,智慧煎药系统也就应运而生。目前的智慧煎药服务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据了解,目前研发的新一代煎药机将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煎药中心煎药过程的计算机集中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电子处方的自动接收、条形码煎药单的打印、浸泡、煎煮、包装、发药等环节信息的全过程计算机传递与控制,并且实现质量控制与追溯,提供必要的医院管理信息。康美药业的“智慧药房”也正在对传统中医医院药房流程进行优化。据介绍,其智慧药房能够让中药饮片从医院药房进入流水线,进行定时煎煮,比在医院药房煎煮的时间更精确,煎出来的药质量比较好,而且能够安全送到家,使患者能够及时地服用。这也代表着智慧中医的发展趋势。4、智能化、便携化脉诊设备把脉诊设备带入家庭,让它像智能手环、手表一样,快捷方便的检测脉象也是中医智能化的重要一还。 但是,这之中的难点还是在于中医诊疗环节缺少精准化数据标准体系。中医对脉象的表述常常使用“浮”“沉”“滑”“涩”等等,并没有量化的指标,医生的感知与经验在诊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智能脉诊设备的开发,首先要将脉搏波的幅度、频度等指标定义成数据点,把中医对于脉象的抽象描述转化成具体的数字。目前,市场中岐济健康公司正在与其他厂商合作进行便携化智能脉诊设备的开发。根据岐济健康的设想,这一设备未来可以应用在诊所与家庭场景中,一方面给中医师提供诊疗辅助建议;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在家庭中使用智能脉诊设备记录自身的身体变化情况,了解服药后的效果并进行健康管理。近年来,生命体征监测成为医疗健康领域中热门话题,不过这些监测往往依靠的是手环、手表等智能硬件检测基础的数据,如心率、呼吸、睡眠等等。如果能像智能手表、手环一样方便的采集用户的脉象数据等,那将大大推进中医的健康大数据形成,挖掘更深刻的数据价值,让中医在智能化诊疗、健康管理方面大有作为。智能化的脉诊设备一时间可能还难以达到医疗诊断级水平,但依然有市场需求。比如在中医体检机构、中医养生机构中可以用于辨识身体健康、提供保健和调理的指导。此外,疾病筛查、诊断后的用药指导管理等,都是智能化中医的发展方向。或许中医大数据与智能化的商业化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其中绕不开中医临床数据来源问题、中医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的困难等。不过,无论从国家层面、科研单位、还是企业都在推动中医行业及中医智能化的发展,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阴阳五行遇上AI与大数据,中医智能化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