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布线即插即用的无线智能家居
如今,很多居民都知道智能家居是高科技产品,你用了它就能享受到以前只有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的梦幻场景,拿个手机就能搞定日常的吃喝拉撒睡,让人心痒痒的,但不少人犯了嘀咕,自家的房屋已经装修完毕,甚至花了大钱,是不是要拆了重新装修?鉴于此,本文将向你推荐一种无需布线即插即用的无线智能家居,而且可以在家自行组合安装。
选择智能家居,不可盲目
眼下,市场上智能家居产品满天飞,很多厂家都在拼命地吆喝,作为改善性消费的家庭那可要瞪大双眼,寻找自己经济上能够承受又合适自家房型的智能家居系统。如果你家的房子已经住了五六年,装修的风格还算满意,只是看到亲朋好友用上了智能家居系统,自己就心动了,那我可以劝你在选择时,不要盲目跟风,你一定要选择无线智能家居,其中的道道听我慢慢说来。
智能家居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传输技术。有线智能家居通常适用那些留下布线管道的新式住宅,即便如此,还需要扒开墙体,凿壁布线,工程量较大,工期很长,花费颇多;消费者想要升级更新设备很难,需要再度扒开墙壁布线,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遗憾,尤其让人不能忍受的是,维修不便,由于线路被埋在墙内,诊断故障较难,常有好几天才找出毛病慢慢修复。
首选无线智能家居
旧屋改造选择无线智能家居那可是当仁不让了。以物联传感推出的ZigBee无线智能家居为例,它不需要破坏墙壁,也不需要密密麻麻的布线,只要具备初中以上文化者即可根据说明书自行任意组合安装;自动组网,设备扩展性能强;低成本,低功耗,符合现代家庭绿色生活理念;售后服务配套及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故障给予修复。它适合各类住宅,尤其为那些旧房改造的家庭提供了选择。
谨防315射频的“伪无线”
选择无线智能家居时,你也不能马虎大意,市面上很多产品也打着无线的旗号,其实有的只是半成品,不少无线智能家居是基于315/433MM射频技术,进行单向数据传输,由于没有接受方的确认信息反馈,这些无线智能家居在受到干扰时,会发生控制失灵状况,系统可靠性非常差。
物联传感推出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智能家居则可以解决控制失灵的致命缺陷。ZigBee是一种低复杂度、低成本、低功耗、低数据速率、高可靠、自动组网的双向通讯技术,发送方和接受方互相交流,抵御一切外力干扰,系统稳定性较强,此外,由于扩展性强,能任意嵌入设备,即插即用,随时为系统升级,主人能享受到高科技更新的魅力。
确定DIY设计原则
想要配备一套高科技的无线智能家居系统,尤其是自我设计安装,还得花费一番功夫,其中有些原则必须恪守,尤其在需求上的定位,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以及产品安装简单性等方面都要慎重考虑。
第一、确定实际功能需求。充分考虑功能需求,目前市场上的能家居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在方便和舒适方面的很多需要,用户要真正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考虑清楚自己需要哪些功能,也要了解市场上具备这些功能的产品。
第二、性价比。性价比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对比各种功能相似、价格不同的产品,用户可能会觉得有些眼花缭乱。目前市场上产品的价格高低不一,有的主控机动辄几万元一个,有的智能开价也要三四千块,这时就要仔细辨别选择合适自己的性价比高的产品,切不可贪大求洋。
第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每个智能家居产品的功能都会有这方面的要求。现在的智能家居产品致力于克服传统市场上的产品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不强的缺陷,用户在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甚至很多用户施工中就会有变化的想法,千万不要做不可更改的设计。
动手安装唱响三部曲
通常,一个普通家庭的智能家居配备要求,主要包括以下系统组成:
1、智能安防系统
2、智能照明系统
3、电动窗帘系统4、背景音乐系统5、家电控制系统。因此,虽然是自己组合安装,这些主要功能也不可少。
万事俱备,只欠安装。已经确定了采用ZigBee无线智能家居,接下来你只要具备初中以上的文化,就能按照说明书自行组合安装。
说实话,安装非常简单,最关键的是,用ZigBee智能开关和插座,取代传统的86式开关。你可不要小看这个智能开关,可以分为零火供电,也可以是单火供电。不过在用零火智能开关需要在槽内布设一条零线。智能开关的好处就在于以前一个开关只能操控一个电灯的控制器,而智能开关则可以一次性控制屋内所有的灯具,省心省力。
其次,就要在合适的地方安装相关设备及控制器。如电器、电灯、窗帘、安防等。例如将无线红外转发器装在电器设备对面的墙上,避免之间有障碍物阻隔影响传输信号。由于采用的是无线技术,相关设备可以在安装一段时间以后,更改位置重新安装。
第三,硬件设备安装未必后,只要到物联传感的公司网站上下载应用软件,进行调试,看看效果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值得一提的是,调试设备非常简单,只要将手指按下软件中的场景模式,如回家、离家、吃饭、起夜、影院等,逐一进行测试。以离家模式为例,拨动手机后,家中的电灯、电器全部关闭,安防设备启动。尤为醒目的是,软件中有提示功能,执行效果会及时反馈,避免了效果误差。
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network.chinabyte.com/499/12608499.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