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标题: 马岩松 / MAD 建筑事务所: 山水城市 [打印本页]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12-16 04:02
标题: 马岩松 / MAD 建筑事务所: 山水城市
马岩松 / MAD 建筑事务所: 山水城市

(, 下载次数: 10)
'山水城市' 马岩松,中国, 贵阳
all images © MAD architects


designboom连续两年在北京设计周期间举办建筑对话活动。在2012年北京设计周上,我们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举办了题为“未来城市”的designboom对话活动。我们邀请了建筑师马岩松(MAD 建筑事务所),birgit lohmann
(designboom主编),韩国建筑师曹敏硕(minsuk cho)(mass studies),建筑师王辉(都市实践)和ole bouman(NAi)。
马岩松在对话中提到了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对未来城市的看法:
未来城市会是什么样的?
关于马岩松的演讲我们会报道一系列MAD事务所关于人造自然的设计项目,这些方案并不是要提出冲突矛盾的概念而是寻求将
“自然”与高密度建筑结合。(本文是三篇系列报道之一)
“山水城市”是MAD建筑事务所一个最新的项目,位于中国贵阳。设计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山水理论。古代定都时,人们会观察
土地和水源,选择险要的自然地形作为城市的天然防卫。自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伴随
着城市数量和面积的急速扩大,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古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由吴良镛在1987年发起的当代中国城市
规划研究重新引入了“人居科学”的理论——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并给吴良镛写了一封信,
提议构建山水城市的概念并将它与山水诗歌、中国传统园林和山水画相融合。

山水城市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空间规划概念之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大意义。它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而所谓的
自然环境就包括“山”和“水”。建筑-景观-城市的紧密结合是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理论的核心和主要方法论。



马岩松在designboom建筑对话上的演讲 '山水城市'
如视频无法打开请点击这里video © designboom

中国的传统思想理论反应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理念,城市不是一个浪漫的、有关环境的或是拟人化的装置,而是象征性地将现实
抽象化——即场所与自然地本质。
“建筑所包含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能触碰到人们的思想精神?
MAD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思想是保持一致的,例如黄庭坚描写建筑的诗歌,他没有直接描绘建筑物,而是在描写瑟瑟作响的
松树——建筑不重要,微风中的松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两者共同产生的宁静意韵与情感。” 马岩松


(, 下载次数: 8)
瀑布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个项目;位于贵阳。它也像山,它也有水,当然水是人工做出来的,但它会给人一种层次感。这是一个新城区,
也是要建CBD,也要建摩天大楼,基地边上就是西萨·佩里设计的双塔,因为业主非常喜欢吉隆坡的双塔,觉得一栋楼重复两遍实在
太厉害,所以也要在这里建造一个。
我们认为CBD其实跟实际的人没有关系,没有类似桥、平台和流水这种能让人相互交流相见的空间。我希望在这些大型的建筑综合体
中插入以景观为中心的点,让人们在这些点上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共鸣。人们一般没有在大型的,高密度的建筑中尝试这种设计方法,因为
我们总是讨厌大建筑,大建筑不人性,它是政府或是有钱人建造的纪念碑,跟个体没有关系。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城市的共享、
开放性和密度上看,这种大建筑还是有一定的好处,而且未来这种高密度建筑也是亚洲城市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这里我们就
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 马岩松


(, 下载次数: 5)
联通的天桥


“‘山水城市’的概念是在90年代被提出来的,当时中国刚刚开始现代化,开始建造类似方盒子的现代建筑。当时也有人提出,重塑
古都风貌,在建筑上添加非常视觉化的传统的东西。‘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提出的,当时建筑界也有讨论。钱学森的提法
其实非常简单:难道我们未来的城市就是这样吗?就是这种灰色的方盒子吗?或者就是变成芝加哥吗?他也提到从杭州、北京这些
古典的城市中学习。
北京城之所以漂亮,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种了很多树,像景山、北海,这些都是景;一座园林能作为文物,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座花园,
它还具有一种精神性。我觉得我们既然能在不同的尺度中融入精神性,小到一个盆景,大到一座城市,那如何能在现代的高密度
城市中达到相同的境界?这也是现在亚洲或世界高密度城市应该直面的主要问题。”
- 马岩松


(, 下载次数: 6)
马岩松
portrait © designboom

以下是马岩松在北京设计周designboom对话活动中的全部演讲内容:


(, 下载次数: 4)
在纽约曼哈顿前面放了一个烟火
image © cai guoqiang, 1996


我是第一次提“山水城市”这个概念,以前从未说过。

这张图片我一直放在办公桌前面,特别喜欢,这是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在1996年创作的一个作品,那时候世贸双塔还在,他站在
纽约曼哈顿前面,放了一个烟火。我觉得这张图片非常有力量。面对强大的,可以说是现代城市最杰出成就的曼哈顿,艺术家
提出了一个质疑:我们未来的城市会是这样吗?我们曾在某一次事务所的出版物里用过这样一张图片,就是将高密度城市与自然
并置,做一个对比,这个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刚刚的演讲人王辉也提到,在城市发展中应该有自然,但我们就想两者能不能有
一个不是互相替代或对立的关系,所以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山水之城”。


(, 下载次数: 11)
'漂浮的公园'马岩松, 美国, 纽约
image © MAD architects


这是我上学时的作业。当时正值美国911,世贸双塔倒塌,所有学生都要根据这一事件做一个作品。我的方案是“漂浮的公园”,
公园下面全是方块形的土地和楼房,我当时做了一个完全自由的,景观的东西。不管是叫它“漂浮的城市”或“漂浮的建筑”,
反正当时还是学生,觉得它的现实性不是特别重要。但现在看起来,当时的一些想法对我来说还是非常宝贵的。



(, 下载次数: 10)
'梦露大厦' by MAD architects, 加拿大, mississauga
image © MAD architects

之后我设计了这座建筑,同样是在北美,同样是面对着高楼大厦和这些强大的权利和资本的纪念碑,我们决定把这个建筑
做的自然一些,不那么强有力,柔软一些。每层都有阳台,它不像一个强大的纪念物。


(, 下载次数: 11)
当地儿童画的梦露大厦


这是当地儿童画的,很容易看出来这些孩子觉得这两座高楼非常生动,它们没有旁边的方形大楼高,而且这两座塔还不一样。
它们跟一般的高楼不同,像纽约双塔,单看一座就非常强大,再重复两遍,就会在视觉上显得非常有力量,而我们不是在追求
那种力量。

(, 下载次数: 9)
中心商务区 'zuidas' 荷兰, 阿姆斯特丹

2011年我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做了一个竞赛,也是一个CBD项目,就像中国现在到处都在建的CBD一样。大家都觉得CBD是一个
现代城市的标志,好像建造高楼或这样的楼群就代表城市是现代的,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实际上,我去过这个地方,环境非常
冷酷,不是很人性。但当地政府其实非常尊重设计师,每一座建筑都是由一位建筑大师设计的,例如伊东丰雄、SOM、UNstudio等
很多著名建筑师,而且这些楼还以建筑师的名字命名,比如这座楼叫toyo ito tower,就说明是伊东丰雄设计的,可以说是凸显了
对设计师的尊重。但事实上,这些设计师没有什么发言权,所有的楼都是大方块,都是被一定的数据给限制住了,整个规划都是被
计算出来的。所以,最后有很多建筑师拒绝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
我们当时做的竞赛项目是在这个CBD区边上,旁边就是高速公路。因为荷兰没有什么自然的东西,都是方格网,平坦的地形,所以
我们决定做一片山。这是一个城市综合区,里面有住宅、酒店等,我们在建筑中心设计了山谷式的城市空间,这样就与外部方格网式的
空间形成巨大反差。每座建筑都不一样,也不互相重复。像其它绿色建筑一样,我们也设计了花园、平台,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建筑更
像一个有机体。我们还设计了一座真正的山,上面有水、瀑布。很有意思的是,业主是一对姐妹,她们觉得一般的城市都是男人做的,
就像她们的父辈,而这个项目就是她们父亲留下的遗产,业主觉得肯定不能做那些男人的城市,她们认为未来的城市是自然的。



(, 下载次数: 6)
CBD外的城市综合区设计
image © MAD architects


这是一个城市综合区,里面有住宅、酒店、办公等,我们在建筑中心设计了山谷式的城市空间,这样就与外部方格网式的
空间形成巨大反差。每座建筑都不一样,也不互相重复。像其它绿色建筑一样,我们也设计了花园、平台,但更重要的是,
这个建筑更像一个有机体。我们还设计了一座真正的山,上面有水、瀑布。


(, 下载次数: 8)
'假山' by MAD architects, 中国, 北海
see designboom's original article here

我们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山”,在广西北海我们做了一个像山的沿海住宅项目。整个项目800米长,高100米,就像一个很小的城市。
这个地方其实非常荒凉,有人觉得这栋楼挡住了后面的视线,其实这里原来根本就没有人。但现在这个楼前方变成了很好的公共空间,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他们认为这儿是一个有水有山的好地方。“山”由很多平台组成,你可以在平台上看海,建筑立面上的洞可以
用来攀岩,屋顶上还有游泳池,就像一个微型城市。刚才也放了柯布西耶早期设计的大板楼的图片,我们只是那个的基础上改变了
城市的形式。
这是另一个项目,在黄山一个自然风景非常好的区域,我们在这做了一片住宅。
和刚才两位演讲的建筑师一样,我们的项目有在城市里的,有在郊区的,也有在自然中的。当然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不管你做什么
都好像犯罪一样,因为它本身非常漂亮。但刚才也讲到,中国各个小城镇现在都在建设新城,人口正在从密集的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
所以未来这里要变成一片居住区。


(, 下载次数: 4)
'黄山太平湖公寓' by MAD architects, 中国, 安徽
see designboom's original article here


(, 下载次数: 5)
总平面图
image © MAD architects

所以,这并不是建与不建的问题,而是如果在这个地方建一大片建筑会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让建筑好像从地形等高线
上生长出来一样,让自然的山继续生长。同样,没有一座建筑是重复的,地形本身也很复杂,都是由平台组成,用桥连接,底部是
茶园,所以建筑看起来就好像是从山体上延续出来。这个设计没有明确的形状,因为每一层平面都不同,平台形状也不相同。


(, 下载次数: 8)
屋顶冥想和休息凉亭
image © MAD architects


这是其中一座建筑;它看起来像一座亭子,其实是一座建筑的顶层,人要从山顶进入,然后乘电梯下到建筑内部。在自然中设计
一个小建筑其实相对容易,因为周围环境总是很美好,所以在自然里做一个好建筑会变得更好,一个不怎么好的建筑,也不会有
太大的破坏;但当做一个大建筑时,总是逃不过建筑本身的形象,所以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开始变得重要。


(, 下载次数: 6)
(左) 法国凡尔赛宫花园
(右) 中国古典园林


这两张图片是东西方景观的对比。
左面是法国园林,代表西方的设计理念,即自然是可以被人工雕琢的元素,但是在东方,建筑的概念很模糊,因为我们还有园林
的概念,自然的元素,像石头、水等等跟人造物是完全一体的,缺一不可,而且这些自然也都是人造的,没有野生的自然。
我们在西方做的另一个建筑位于意大利罗马。
罗马是一个像博物馆一样的城市,我们在临近市中心的地方要做一个改造项目。在欧洲城市中,街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建筑的
立面变得非常重要,每座建筑的立面组合起来形成整条街道;这些古典建筑都是墙承重的。


(, 下载次数: 6)
住宅开发项目, 意大利, 罗马
image © MAD architects


我们要改造的建筑旁边是一座非常古老的砖结构教堂,而需要改造的是一座梁柱结构的现代建筑,立面具有现代建筑的构图,
但是在色彩和比例上还想延续古典建筑的风格。我们的想法是把这个立面给拆了,拆了之后就没立面了,因为这座建筑不是
古典建筑,没必要用立面来支撑,所以立面没有用处。我们只保留了楼板和梁柱,然后将新住宅元素都变成小单元塞到楼板
后面,形成了很多空隙,这样一来,在街道上这座建筑变虚了,不再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建筑,也不需要再画一个立面,我们用
空间来替代原来那个自我表现的立面,而空间正是人和自然相见的地方,就是这些花园。同时,我们还在建筑中加建了很多房间,
希望空气、阳光和植物与人的居住混合起来。建筑的内院原来有一个大的停车坡道,我们在这做了一个安静的水面,营造了静谧
平和的空间氛围。我刚才两次提到感觉,从之前做“山”,从形式上、周围环境上找寻这种关系,到后来发现这种感觉是现代和
古典跨时间对话的东西。

两星期前,我去荷兰建筑中心看路易斯康的展览,还遇到了我们接下来的演讲嘉宾
ole bouman。这个展览详尽的介绍了路易斯康的作品,但是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这位建筑师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我们还再不停地看他的作品,还能感受同样的东西。
我想即使我们死了,以后的人们也还能感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 下载次数: 7)


这张图非常有意境,有山,有树,有建筑和人;但它们的关系也很巧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单个物体拿出来看,
它必须是一个混合体,它好像不是在谈建筑学、规划、规划经济学,因为这些东西是不能分开的。当这种感觉要变成有尺度
的建筑,比如北京四合院,比如说一个村落,或者大型园林,这种感觉可以扩展。园林是非常经典的案例,它从中国画中来,
古人先有感觉,然后变成文字或是一张画,然后凭借画来建造。说到这里,可能王澍或其它建筑师也会说到差不多的东西,我们
都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元素,但当它变成城市尺度,或是谈到古典与现代的关系,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例如北京城,它已经
是一个相当大尺度的东西,但它还可以是一座园林或者山水;景山、北海这些自然和人工的平衡都是人造出来的,我觉得这相当
了不起。

如果有人是在北京长大,你还记得你的社会生活、上学、吃饭、起居都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宜人的环境中进行。
下面的图片就是今天城市的缩影,这是重庆。重庆代表了很多的中国城市,刚才说CBD,它们在延续芝加哥和曼哈顿的模式,
制造高楼,曼哈顿至少还有一个巨大的中央公园,但即使这些中国大城市有了中央公园,也到不了另一个阶段,因为曼哈顿
和中央公园的规划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 下载次数: 15)
嘉陵江和长江交互处, 重庆


像我之前展示的蔡国强的图片,个体的艺术家已经开始质疑这种城市了,所以,
当我们在谈未来城市时,这个会是我们的未来吗?古人都能把例如北京、苏州、杭州建成一个有山水的,有人的情感的城市,我觉得
在未来我们也是有可能的。
这是我们在重庆的一个项目,这座建筑在古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古代也没有这样的挑战。今天我们承认高密度城市的问题,
有人认为批评城市化就可以不参与城市化,只要在乡村做建筑不在城市做建筑就可以批评城市,但这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城市化已经是现实,人口、地理、能源条件已经让人类越来越集中,而这种共享也是人类道德高尚的表现。有一个经济学家
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今天想生活在乡村,不和别人共同居住,但同时又享受着现代生活的资源,他消耗的成本其实是在城市生活的
人的三倍。城市是非常好的,但如何让城市的高密度不完全充斥着物质,还具有自然和山水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现阶段考虑的问题
和目标。


(, 下载次数: 6)
(左) 中国山水画
(右) '城市森林' 模型
images © MAD architects
浏览designboom之前对这个项目的报道请点击这里

这个建筑其实没什么形象;
我们将各层错开,让公共空间、花园能出现在高层建筑上。现在我们都探讨高层建筑的舒适性、环保和节能,我们这个建筑也没有
什么特殊的技术,每层花园会为下面一层提供遮阳,而电梯也不是很舒适,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核心筒,我们只是想让人少停几层,
所以电梯会每四层、五层停一次,然后人们从电梯下来步行走上去两层,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互相见面。电梯停在花园这层,有的
人往上走,有的人往下走,形成一个空中的社交场合。我们为什么觉得那些重复的大高楼不好,因为它没把人考虑进去,每层都是
一样的,它完全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已,并没有考虑人的情感和需要。我看过MVRDV设计的那些养猪场,我觉得不管是猪还是人,
都是从计算、效率和如何运行来考虑,但这并不是人要建城市的初衷,如果那样就能计算出来,我们就不用想那么多了。


(, 下载次数: 9)
台北高层住宅设计
image © MAD architects

这是我们在台北的项目,也是高层住宅。
我们想之前都是在一座楼里设计人们的公共社交空间,现在变成一组楼,可以通过走廊在空中连接
变成空中街道。空中设有花园、游泳池和餐厅。我说的这些,之前现代主义、新陈代谢学派、立体
城市都提出过。但我们是想从人的需求和情感来讲,不是把建筑当成抽象的物体来看。


'山水之城' by MAD architects, 中国, 贵阳
image © MAD architects

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个项目;位于贵阳。它也像山,它也有水,当然水是人工做出来的,但它会给人一种层次感。这是一个新城区,
也是要建CBD,也要建摩天大楼,基地边上就是西萨·佩里设计的双塔,因为业主非常喜欢吉隆坡的双塔,觉得一栋楼重复两遍实在
太厉害,所以也要在这里建造一个。
我们认为CBD其实跟实际的人没有关系,没有类似桥、平台和流水这种能让人相互交流相见的空间。我希望在这些大型的建筑综合体
中插入以景观为中心的点,让人们在这些点上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共鸣。人们一般没有在大型的,高密度的建筑中尝试这种设计方法,因为
我们总是讨厌大建筑,大建筑不人性,它是政府或是有钱人建造的纪念碑,跟个体没有关系。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城市的共享、
开放性和密度上看,这种大建筑还是有一定的好处,而且未来这种高密度建筑也是亚洲城市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这里我们就
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山水城市”的概念是在90年代被提出来的,当时中国刚刚开始现代化,开始建造类似方盒子的现代建筑。当时也有人提出,重塑
古都风貌,在建筑上添加非常视觉化的传统的东西。‘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提出的,当时建筑界也有讨论。钱学森的提法
其实非常简单:难道我们未来的城市就是这样吗?就是这种灰色的方盒子吗?或者就是变成芝加哥吗?他也提到从杭州、北京这些
古典的城市中学习。



瀑布和空中步道
image © MAD architects


北京城之所以漂亮,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种了很多树,像景山、北海,这些都是景;一座园林能作为文物,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座花园,
它还具有一种精神性。我觉得我们既然能在不同的尺度中融入精神性,小到一个盆景,大到一座城市,那如何能在现代的高密度
城市中达到相同的境界?这也是现在亚洲或世界高密度城市应该直面的主要问题。下面的图片是今天的最后一张图,是我们3、4
年前的一个想法,今天看起来也觉得很偶然。所以我今天既找到了这个图,也找到了学生时期的图,它们都有一种理想在里面,
这个理想就是,城市能变成开放、文明的、有情感的城市。这个2006年做的方案叫“北京2050”,希望那时候我们能实现这个理想。
谢谢。


(, 下载次数: 12)
'北京 2050' by MAD architects, 中国, 北京
image © MAD architects



MAD建筑事务所马岩松在designboom对话活动上的演讲视频"山水城市"
如视频无法浏览请点击这里
video © designboom







欢迎光临 智能家居 (https://bbs.mywl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