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智能家居(或可称为智慧家庭)综合了互联网、通讯、感应与控制等技术,其范畴不仅限于家庭娱乐和家居控制(比如开关、灯光、温湿度控制等),与家庭应用相关的能源、医疗、安防、教育等传统产业也都将融合其中。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智能家居的行业边界在不断扩大,因此市场规模也在动态膨胀中,并有望演变成下一个具有万亿市场空间的海量市场。
1智能家居:从概念到落地的临界点到来
我们在2013年12月发布了《从智能路由器看家庭互联网平台》的深度报告,从智能路由器这一潜力硬件产品角度来管窥智能家居的空间、前景及发展轨迹。2014年1月,CES展与Google32亿美金收购Nest彻底引爆投资者对智能家居行业的关注热情,本报告相对于上一篇,尝试从更多维度更系统全面地剖析智能家居行业及其投资机会。
1.1概述:从1.0到2.0
智能家居起步较早,但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添加了新的内涵,因此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子化家用电器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通过总线技术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防设备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商用系统,也就是智能家居的原型。按照普遍的智能家居定义,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自动控制、音视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与节能环保。按照价值链分布的比重,智能家居可明显分为新旧两代:
传统智能家居(1.0版本)以“自动化”为核心。早期的智能家居是工业自动化的延续,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厂里的智能化技术扩展到大楼中成为楼宇自动化,因此,即使到现在,大量美国智能家居公司还将业务叫成Homeautomation,自动化与家庭总线(HBS)是传统智能家居的关键词,因此传统的智能家居一般可以分为多个子系统。以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智能化委员会《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分类指导手册》的分类为例,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共分为智能照明系统,电路控制系统,对讲系统等二十个子系统。
新一代智能家居(2.0版本)更强调“智能化”,以“数据反馈”为核心。新一代智能家居是指在上述传统产品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开发出对应的衍生应用,进而提供更高质量的“智能”服务。也就是说,“硬件、软件、数据反馈服务”三要素缺一不可,通过最重要的数据反馈服务这一环节来来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这也符合所有电子硬件的发展趋势,在硬件时代,用硬件来满足用户刚需,用户为硬件花钱,而在互联网时代,硬件其实只是服务数据的采集端,而真正满足用户刚需的,应该是用户看不到的数据和服务,而用户应该是为服务去花钱。
智能家居是互联网争夺的外延,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落脚点。(1)从互联网角度来看:互联网和物联网并没有边界,未来的网络是“连接一切”。正如马化腾在腾讯15周年“WE2013”大会上的讲话所述,通向互联网未来的第一个路标就是“连接一切”,这意味着物联网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发展形态,而智能家居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从智慧城市角度看:智能家居起源于酒店、商场、办公楼等智能楼宇,其应用范畴也可扩展至社区甚至整个城市。智慧城市的最大目标是人性化,因此智能家居是智慧城市中最接“地气”的应用之一。
1.2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期与成长初期
智能家居起步较早,虽然过去二十年增速一直较快,但由于没有达到爆发临界点,因此消费者接受度反而落后于诞生更晚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生态。无论在国内外,其均处于探索成长期,且国内成熟度并未落后国外太多。
欧美国家智能家居已步入快速发展期,资本亦蜂拥进入。由于自动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美国是全球智能家居应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地区,比尔盖茨花费上亿美金打造的智能家居豪宅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代言。进入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深化,各类智能家居单品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期,涌现出Nest、Enlighted、Control4、SmartThings等一批初创但估值超数亿美金的公司。
国内智能家居尚处发展期,但在行业2.0版本中并未有过多落后,产业投入期来到。国内智能家居基本上2000年后才导入概念,经历过05-10年的5年野蛮生长期后行业并未出现快速爆发期,业内也基本上以小公司为主。但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并未低于美国,因此与美国类似,2013年也涌现出大量互联网新生力量跨界进入智能家居行业,因此在强调数据反馈服务的“智能家居2.0版本”发展上,国内与国外接近同一起跑线。我们判断未来2年,国内的智能家居行业并未到产出期,但却是产业资本大规模投资的时期,类似于09-10年的LED行业。
1.3过往发展瓶颈
我们认为过去智能家居的发展瓶颈更多是由其以项目集成为主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因存在明显地发展瓶颈,过去十年行业并没有呈现爆发式增长:
(1)痛点需求的满足度还较低,用户习惯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智能家居要从小众市场走向普及,就必须从炫酷需求走向真正能增加普通老百姓“幸福感”的需求。普通老百姓愿意单纯给远程控制或者赏心悦目操控界面所支付的溢价肯定不会太高,其需求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健康、舒适、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功能的实现务必要建立庞大的数据库,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总结,梳理一定的行为模式,从“人”
的视角去看待产品,围绕产品体验问题来引发对情感化设计,来满足用户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现有的智能家居产品在抓住用户的痛点需求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购买、安装和售后的成本都过高。首先,由于传统集成式的智能家居都是个性化的项目,因此其产品购买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其次,集成式的智能家居需要专业化的布线、集成等复杂工序,还涉及到装修施工,安装成本过高。最后,传统智能家居以项目集成为主,个性化需求限制了集成商的规模,由于规模所限,绝大部分智能家居集成厂商都尚未形成系统的维护体系,这导致客户获取售后服务的难度大大增加。
(3)互联互通在标准、成本和速度上还不够成熟。智能家居就是一个小型的家庭物联网,各项产品设备必须实现互联互通及数据交换才能发挥其价值,但过去互联互通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首先,行业发展初期各智能家居公司更多各自圈地推行自身的标准,兼容性极差,互联互通的标准缺失。其次,信息传输的成本(无论是传感器等硬件还是3G流量费)与速度都还不够有性价比。
1.4为什么临界点即将到来?
智能家居需求长期存在,为什么我们认为现在是“从概念到落地”的临界点?
表面上,我们认为Google收购Nest通过从新定义智能家居将行业带入了2.0版本,从而引爆了行业热度。但更深层次,我们针对智能家居的三大发展瓶颈来阐述为什么现在是行业“从概念到落地”的临界期:
(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用户互联网意识的觉醒。从百度搜索热度及指数分析,智能家居与移动互联网的关注度曲线非常吻合,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提升消费者对智能家居接受度的关键。而2013年恰恰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一年,也是消费者互联网意识全民普及的一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硬件成本,也培养了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控制家居的习惯。正是智能手机的发展,才使得各种感应器开始普及并出现各种智能家居相关创新单品,而智能手机本身,则大概率将成为未来智能家居的核心控制终端。所以说,需求端“从概念到落地”的临界点已经到来。
(2)智能创新单品与互联网企业的介入使得智能家居的总体成本(包括购买、安装、使用和售后)开始快速下降。传统总线型智能家居项目基本上初期投入基本在几万元(100元/平以上),较高的单次投入降低了消费者的渗透速度。而智能单品(如门锁、光电控制器)价格基本在200~400元,单次购买成本低能有效刺激尝鲜欲望,并促进行业普及。最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的智能创新单品时代使得行业的价值链分布产生明显地变化:首先,传统集成式智能家居是典型的工程项目模式,标准化与可复制性差,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都居高不下,而智能创新单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使得产业链各环节都能依靠量和周转率的提升来降低成本。其次,互联网企业“硬件零盈利+增值应用盈利”的模式使得用户的购买及使用成本大幅下降。另外,传统智能家居商业模式销售渠道层级较多,从我们的草根调研看,产品的用户购买价格基本都在厂商出厂价的200%以上,智能单品时代渠道成本将大幅压缩。
(3)互联互通的外部环境(速度、成本、标准)已大幅改善。首先,宽带提速给家庭智慧网络应用铺好了路,4G让基于家庭互联网的更多的智慧应用和服务得到落地的可能。其次,物联网成本大幅降低,如传感器、RFID模块等成本仅为三四年前的1/10。最后,智能路由器等融合交互平台已开始现雏形,云计算等技术也日益成熟,互联互通的标准之争有望被打破。
1.5规模及前景:下一个万亿市场
智能家居是下一个具有万亿市场空间的海量市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行业边界在不断扩大,因此市场规模也在动态膨胀中。广义的智能家居(或可称为智慧家庭)综合了互联网、通讯、感应与控制等技术,其范畴不仅限于家庭娱乐和家居控制(比如开关、灯光、温湿度控制等),与家庭应用相关的能源、医疗、安防、教育等传统产业也都将融合其中。行业范畴无法严格界定边界的背景下,详细的市场空间测算意义并不大。我们也仅仅从多个维度从数量级上估算其未来市场规模,作为一二级市场投资的参考前提:
(1)首先,从家电与照明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改造看,存量升级空间即超过6000亿元。
根据中怡康与照明电器协会的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家电与照明电器销售额合计约1.6万亿元,而从目前已有的智能家电产品价值增量来看,其价值增量比例基本都远超过40%,依此测算,家电和照明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市场容量超过6000亿元。
(2)其次,从人的时间分配来看,国内智能家居衍生应用市场达5000亿元。
我们将人一天24小时时间进行分类,其中8小时在办公室办公,但却有12个小时呆在家庭中。因此,从所有应用(如娱乐、医疗)都围绕满足人性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围绕智能家居的衍生应用不管是受众面还是人均ARPU值应远大于单一的游戏市场。我们以6亿城镇居民,人均潜在消费800元算,智能家居的衍生应用市场达5000亿元。
(3)最后,从更广义的数据流量角度看,智能家居终端设备数量级的上升意味着其对应市场容量至少可媲美现有的狭义移动互联网范畴。
对于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的预测,乐观者如思科预测可高达750亿台,而即使较谨慎的预测值(如Garnter)也达到了260亿台,而其中大部分均与家庭应用直接或间接相关。这意味着广义的智能家居联网设备到2020年将超过100亿台,是现有智能手机数量级上的提升。而按照数据流量即对应价值的观点,这意味着广义智能家居市场至少将超过现有狭义移动互联网的规模。
2技术路径与生态圈
2.1技术路径之争
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互联互通技术路径是行业发展基础。但由于其涉及产品门类繁多及用户需求偏个性化,技术路径也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划分为总线技术、无线、电力载波技术三大类:
总线技术类:
(1)概念:总线技术也是智能家居最早开始应用的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所有设备通信与控制都集中在一条总线上,是一种全分布式智能控制网络技术,各产品模块具有双向通信能力、互操作性,其控制部件都可以编程。目前总线技术具有一定应用基础的有RS-485、LonWorks、I-bus、C-bus、和CAN等。
(2)典型应用公司:ABB、博世、霍尼韦尔、Echelon、奇胜等。
(3)优缺点:总体而言,总线技术的数据通信实时性与稳定性强、项目完成后消费者使用时也较方便高效,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需要前期安装,灵活性差,成本较高,因此较适合于高档楼宇及别墅,普及性较差。
无线技术类:
(1)概念:顾名思义,无线技术类主要针对总线技术需布线的缺陷,利用Wifi、蓝牙等各种无线通讯技术来实现互联互通的智能家居方案。目前无线技术中具有一定应用基础的有Zigbee、Z-wave、WiFi、RF射频、蓝牙、红外等。
(2)典型应用公司:Control4、Zensys、AMX、Mobiplug、波创等。
(3)优缺点:详见上表,总体而言,在各无线技术路径中,Zigbee、Z-wave由于其低功耗和低成本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而WiFi由于其极大的传输速度以及最强的通用性(最易于互联网对接)也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电力载波技术类:
(1)概念:属于广义意义上的总线技术,之所以单独分类,主要是其无需单独布线,通过在电力线两端加以调制解调器,以交流电为载波,充分利用现有的电网进行信号的传输与控制。目前电力载波技术具有一定应用基础的有X-10、CEBus技术、PLC-Bus技术、OFDM技术等。
(2)典型应用公司:X10、美国Intellon、荷兰ATS、索博、东软载波等。
(3)优缺点:总体而言,电力载波技术继承了总线技术中成本低且使用高效的优点,同时也改进了总线技术需要布线施工麻烦的缺点,其与总线技术比具有较明显地竞争优势。其主要局限在于对电力网络的稳定性依赖度较高,且兼容性劣于无线技术,因此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智能家居单品中会有一定局限性(多模制式会更受欢迎,如同时兼容PLC技术与红外技术的智能插座等),较适合普通住宅中的集成项目。
2.2技术趋势及判断
人性需求引领技术发展趋势,在智能化方面的延展性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潜力。
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为无需控制的人工智能,在需求产生时即已不知不觉地被满足是最高境界(如Nest温控器几乎不需要用户做操控),因此哪种技术路径能最大潜力地满足人性基本需求(如对美感、便捷高效、安全、健康等),就最有发展空间。举例来说,无线方案以往由于稳定性上缺陷太多,在智能家居中几乎不被采用,但由于其在智能化上及与互联网的延展性最好,因此近年来稍微突破某些技术限制,就大放异彩。
开放性、使用成本、稳定性是我们最看重的三个指标。由于我们始终坚持智能家居的价值重心在于其衍生出的“数据反馈服务”,因此与现有互联网业态的兼容性及与其它物联网标准的延展性成为最重要指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Zigbee虽然在技术性能上劣于Z-wave但发展潜力比其大的原因。使用成本包括购买、安装及维护成本,这也是我们坚定认为总线模式注定是小众市场的原因。另外,作为承载基础生活功能的物件,稳定性同样必不可少。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对智能家居技术路径之争有如下四个趋势判断(或猜测):
1.三种技术路径一定程度上仍会共存,但发展空间上无线>电力载波>有线。如前文所述,三大类技术路径均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因此也分别存在其对应的细分市场。
其中,总线技术虽然可靠性最高,但由于安装、施工与维护的都较复杂,因此仅适合在B2B的前装市场(如酒店/商场/办公楼),可复制性较差。无线方案和电力载波方案由于无需布线施工,比较适合体量最大的大众家庭。特别是无线方案,由于其与互联网的兼容性及延展性最强,最能迎合未来在智能家居领域有望占有最重要角色的互联网公司青睐,同时也最能适应偏个性化但最先爆发的智能家居单品市场,因此我们最看好其发展潜力。
2.具体到细分技术上,我们更看好Zigbee与WiFi,其次是PLC与Z-wave。我们根据开放性、使用成本、稳定性三个指标对各技术路径进行了综合评估,详细请参阅下表:
3.融合多模会受欢迎。作为普通消费电子产品,各技术路径的通讯模块(包括芯片)成本都在快速地非线性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同时采用多种技术路径的通讯模块(如PLC+红外、PLC+WiFi、Zigbee+WiFi等)可取长补短,获得成功。
4.长期看,家庭网关类的产品有望作为融合交互平台打破技术标准之争。从技术上来讲,一个兼容网关功能的融合交互平台通过扩充支持各种协议(Lonwork、CE-bus、WiFi、Zigbee等)的接口,把各种不同系统、协议的信息在不同的子系统中进行交互转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尚无法预测这类融合交互平台的最终承载者,但初步认为智能路由器很有潜力。
2.3产业链:硬件+软件+数据服务
首先,智能家居作为新兴的硬件创新领域,潜在门类繁多,其生态圈也在日益丰富过程中。以近年来从无到有的单品市场为例,新产品层出不穷,其带动的对应产业链也会逐渐增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认为智能家居的目的是为了让家更人性化,因此从人性需求的角度,其产品或生态圈逃不出以下几类核心需求:健康医疗、安全、娱乐休闲、便捷高效、节能环保。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智能家居的生态圈可分为三个环节:硬件、软件、数据服务。智能家居是一个典型的软硬件与数据服务结合的业态,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传感器、芯片、通讯模块、控制器、连接器、成品制造、代工等,软件部分包括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数据服务部分包括各类APP应用与云服务等。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数据反馈服务是智能家居能否真正“智能化”的最重要一环。现在的智能家居产品经常被狭义地划分为系统集成产品、智能单品和服务产品,但严格来讲,前两者只是过渡品,未来所有的智能家居都应该包含数据反馈服务。反馈信息接收端获取产品使用数据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改进产品或开发出有价值的衍生应用,并再次返回客户使用端,形成一个闭环。
3商业模式:
智能家居作为一个还远未成熟的新兴业务,其商业模式也处于渐进变化过程中。
我们研究了目前已投身智能家居或尚在布局阶段的产业链公司,初步总结了智能家居领域现在及未来几种典型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投资机会也来自于各商业模式的演变与竞合。
3.1模式一:“明星产品+对应衍生应用”形成闭环典型公司:NestLabs等互联网基因的硬件创新公司。
这一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明星级硬件产品作为数据收集入口,依此开发出相应的衍生应用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产品。NestLabs公司由苹果iPod之父TonyFadell与首席工程师MattRogers创立,主要瞄准了过去会广泛忽视的家用产品。首款产品是2011年底推出的具有自学习功能的自动恒温器(售价249美金),目前该产品每月出货量为约5万台,累计出货量已超过百万台。公司的第二款产品为2013年10月发布的智能烟雾报警器,且收购了家庭能耗仪表服务的MyEnergy公司。Google近期以32亿美金收购了Nest。
利用数据分析算法获得强大的自学习能力,从而使得传统的家居产品更人性化是Nest无论在消费者还是投资者中都大受欢迎的原因。Nest家居产品除了精致的工业设计外,无一例外的均具有很好的人机情感交互。以恒温器为例,Nest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6个传感器和其独特的算法驱动,具备超智能的自学习功能,可以追踪主人的生活习惯并依此来动态调整屋内的温度(比如在你睡前看书时略略降低温度),制定个性化的温度日程表,也支持远程APP控制,从而可以实现节省20%~30%用于调节室内温度的能耗费用。另外,Nest公司的烟雾探测器也同样具备自学习功能,设备会根据所处的房间位置自动了解用户是否在烹饪、洗浴,从而选择是否报警(比如浴室中的设备在遇到水汽时不会报警)。
依靠智能产品的数据收集衍生出相应的应用,形成闭环。与电力公司合作是Nest公司在发展初期的典型商业模式,根据国外电力公司的统计,迄今为止所有的Nest控温器已经节约了超过10亿度电,相当于可以给美国供电15分钟。目前与Nest合作的电力公司既包括奥斯丁能源、绿山能源、NRGEnergy、南加州爱迪生等传统电力公司,也包括Sunrun等分布式光伏运营商。双方通过一定的折价方案(如Sunrun消费者可免费获赠一只Nest自动调温器外加250美元的电费额度,Nest的消费者则可获得500美元的Sunrun电费折价)。如前文图10、图11所示,Nest通过尖峰时段回馈功能,通过自动调节温度(例如根据平时收集的房屋空调特性,在尖峰用电时间之前,先预先冷却房屋,然后在尖峰时段中,间歇式的冷却,这样一来,可以节省40%尖峰时间用电,但室温只提高3%),既可以让家庭用户大幅减少波峰电费,也可以电力公司减少昂贵的备用机组成本。
此商业模式的关键是能否打造出快速获得用户口碑的明星级硬件产品,因此对用户“痛点”需求的了解、优秀的工业设计和强大的品牌粉丝力很关键,国内有望复制此模式的公司为小米、360等。
3.2模式二:打造平台级应用掌握用户粘性
典型公司:腾讯等平台公司,Revolv、物联传感等初创公司。
智能家居的产品品类多、品牌度低,因为会有较多公司觊觎通过打造平台级应用来掌握用户粘性,并谋求增值应用变现。由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性(随时随地)和良好的交互性(触摸屏等输入输出),手机作为智能家居生态圈的控制中心成为业主与消费者的普遍共识,因此智能家居的平台级入口也会与智能手机有较大关联:
首先,芯片领域和操作系统领域的机会并不多。“高通+联发科”模式仍会在智能家居领域适用(高通联合LG、松下、海尔、思科、SiliconImage、TP-LINK、Sears、Wilocity等公司率先成立了“AllSeen联盟”,意图掌握设备与设备(或网络)之间的对接标准)。另外,在操作作系统领域,iOS和Android之外的操作系统由于缺乏丰富生态圈的支持很难异军突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星和LG智能家居系统都支持用户的Android系统设备作为其控制中心。
所以,最有机会的还是APP领域。我们相信随着智能家居使用者的增多,专门针对智能家居的垂直应用,例如,初期可能会有各类控制类APP面世,后期会涌现出较多O2O(类似大众点评)、功能性应用(如可以用于检测保质期、或者分析食物成分、建议如何搭配食物等功能的智能冰箱应用)、信息交互(类似社交)、信息安全类应用。国内在此模式下有竞争力的公司为腾讯、360及互联网创业公司。
3.3模式三:B2B系统集成+B2C产品销售
典型公司:Honeywell、西门子、Control4等各大系统集成厂商。
智能家居市场起步B2B的工程市场,后来才慢慢渗透入中高端个人家庭客户。
由于智能家居涉及到的子系统(及产品)繁多,安装施工专业性较强,系统集成方案质量无论对用户体验还是对运行成本都很关键。因此,如霍尼韦尔、西门子等公司以工程前装市场为切入点,开拓写字楼业主与地产商等企业用户,做系统集成。采用此类商业模式的公司,短期靠项目实施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后期可搭载销售体系内的各个子系统产品。例如霍尼韦尔实施完一个系统集成项目后,后续可以依托客户粘性持续销售其安防、远程控制等产品,既包括更新换代需求,也可囊括用户对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扩容需求。
3.4模式四: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换代需求典型公司:三星、海尔等各大传统家电厂商。
传统家电产品增速中长期放缓成为共识,寄希望智能化浪潮接力换代需求。城镇居民主要家电的新增需求已经进入平稳期,而经过多年的家电下乡政策刺激,农村大家电保有量提升幅度从两年前的15台/百户迅速下降到3~5台/百户,虽然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但速度趋缓已是大概率事件。在此背景下,各大家电厂商纷纷推出智能化家电产品,个别厂商除硬件布局外也布局了系统集成业务(如青岛海尔)。
非独立角色会限制这一模式的广度,长期看有可能会重走智能电视的老路。作为竞争对手,家电厂商间肯定会各自为战,比如说青岛海尔肯定不愿意接入三星的平台系统,这反过来也会大大降低三星智能家电平台的吸引力。由于我们坚信数据服务是智能家居的最大价值,因此开放性也是智能家居平台能否普及的最重要要素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判断采用这一商业模式的厂家很可能会重蹈智能电视的覆辙:初期依托智能化大幅提升盈利能力,然后由于技术壁垒不高随着普及率的提升变成标配产品,盈利能力再次下降,且开始放弃封闭的各自为战战略,拥抱互联网厂商形成战略同盟。
投资策略
有关行业发展趋势的7个观点及对投资的借鉴指引:(1)技术晋级:从控制→功能→人工智能(2)互联网公司是真正的赢家,但由于产品分散化与应用Local化不会“赢者通吃”,创新型中小公司机会很多(3)“合→分→合”发展趋势中,未来3年是分的阶段,应重视小家电(4)安防是导入期刚需重点,基础环境(能源、照明、水&空气等)管理附加值高(5)云计算能力是竞争核心,路由器比机顶盒更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核心设备(6)不要忽视传统集成市场的渠道(7)生物识别或在智能家居的信息安全中大放异彩。关于上述7个观点对投资的借鉴指引,请详见正文。
欢迎光临 智能家居 (https://bbs.mywl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