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标题: 2001 太空漫游 [打印本页]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4 01:38
标题: 2001 太空漫游
(, 下载次数: 9)


内容梗概
  4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死尸的骨头可以用来当工具,甚至当武器,但某一天不知哪儿来的一块长方形黑色巨石给了他们启发。于是,人类往前进化了关键的一步。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相同的一块黑石,这块石头还向木星发出强烈的信号。美国政府于是派出一艘宇航船前往探个究竟,船上有两名宇航员,3名被置身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还有一台名叫
哈尔
的超级电脑。哈尔装有人类的感情,同时他是惟一掌握这次行动真实意图的一个。但在半途中,宇航员怀疑哈尔出差错,他们打算关掉哈尔的部分功能。不料哈尔会看嘴形,事先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于是他乘其不备,杀死了沉睡的科学家和其中一名宇航员。剩下的宇航员
大卫
跟哈尔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制服了哈尔。他只身前往木星,并在那里见到了另一块黑石。影片结尾处颇为神秘,出现了巴洛克式的古典室内景,大卫在迅速衰老,他的卧室里又出现了黑石。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婴儿,在太空中。

影片截图


整个影片分为四个部分。

  Chapter One

  The Dawn of Man(
人类的黎明
)

  初,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
以黄土造人。中国的神话如是说。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圣经
》如是说。

  
普罗米修斯
给人类带来了火种。希腊神话如是说。

  在那不知道年代的远古,非洲大地仍是荒漠一片。一群黑色的猿人生活在这片大陆上,艰难求生。以文明人的眼光看来,这里是黑暗一片,
文明的曙光
也许还在黑洞里旅行。一日,一块黑色的方碑神秘地降临非洲。仰视
黑石
,太阳从上方升起,曙光破开黎明前的黑暗,驱赶走夜月微弱的光;猿人举起手中的骨头,如天光破开黑暗一样,强健的臂加上坚固的骨头,劈开了蒙蔽在猿人眼前懵懂无知的黑暗混沌,文明的曙光第一次降临地球;尚存兽性的嘶吼如教堂里的颂歌——天上的父啊,荣光开始照耀地球。库布里克如是说。

  《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混杂了历史、宗教、寓言等意识形态的神话。这的确是一部非常自我的片子。影片开头长达三分钟的黑暗足以让没有耐性的观众退场。语言在片子里是纯粹的配角,第一句人的声音是在片子的第25分钟。我们需要在音乐里根据画面判断或者思考。这对于习惯于听到对白的观众们来说,实在是费劲的折磨。 观众一开始就被排斥在片子外。我不考虑你想看什么。你只需要接受我给你所看的,然后,思考。库布里克有他自我的霸道,而匍匐在大师威名下的我们低眉顺眼,企图在这晦涩的、混沌的片子里解读或者自以为解读出大师的目的。 从猿人到人类,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步。库布里克把它处理得如宗教故事一样,黑石的降临,如
上帝
赐予猿人的天书。触摸黑石的猿人,如接受天书启示的教徒。黑石和骨头交错出现的画面,更是意味深长。似乎在暗示人类的文明起步于天启。而那发明(准确点是发现)了的工具的猿人,则是上帝最初的宠儿——
亚当
。在水坑附近进行的争夺,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由神庇护的亚当利用手中的工具杀死了对方的首领,赢得了战争。这却让我想起《圣经》里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只是该隐和亚伯的角色颠倒了一下。 时光飞逝,在剪辑的画面上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得如此精妙。在蓝色天空下旋舞的骨头,一瞬间,已经换成漆黑太空里漂浮的宇航器。白驹过隙已经不足以形容时光的飞逝。漫长的文明史就浓缩在一秒之内。然而,这是人类的沧海桑田;却是宇宙的微不足道。伟大和渺小,便共存于这一秒。

  Chapter Two

  A Trip to the Moon (月球之旅)

  无声无息用优雅姿态入港的太空船,宁静深邃的太空,配乐是
约翰·施特劳斯
的《
蓝色多瑙河
》,美妙如斯的音乐和绚丽无比的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请记住,这是1968年拍的片子。1969年人类才首次登月。仅仅是这一点,足以让我们,即使是在21世纪,也得向库布里克致敬。 恢弘大气的画面、精致绚丽的细节,还有穿梭机、空间站、卡式电话、超级电脑……这样在今天得到惊人的实现的技术前瞻性,这属于1968年的非凡的想像力,足以让21世纪的高科技支撑下想像力反而萎缩到只能在故纸堆里翻找灵感的
好莱坞
汗颜。奢华的想象和绚烂的视觉冲击是《2001:太空漫游》的亮点,恐怕也是能让一部分不耐烦的观众支撑下去的动力。如果嫌思考太累的话,就看影片的画面和太空旅行的细节好了,那些泛着
金属光泽
的充满冰冷气息的太空船、太空基地是天才的想象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的完美结合,这的确是顶级的视觉享受,正如影片的宣传语所说:you’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it。当然,前提是片子的画面够清晰,质量够好。 影片第二部份便开始于前述提到的蒙太奇手法——从骨头到宇航器。从第一部分平滑渡过到第二部分,甚至连标题都没

影片截图


有(也是唯一一处无标题的)。也许,即使进入了太空,人类的蒙昧时代还没结束。黎明仅仅刚开始。四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的本质仍旧没有改变。注意进食、睡觉、饮水等生活细节的反复出现,虽然方式有了区别或者说进化,不过本质上,黎明时代的猿人和太空时代的人类没什么区别。

  黑石再一次神秘出现,它仍然是静默地伫立着。但是,和第一章《人类的黎明》有区别的是,上次从天降临如上帝降临的神谕一样的黑石这一次是被自认为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开挖出来的。被谨慎地埋葬,这是他们对黑石的评语。这也就意味着这次围观上去的人类和四百万年前的猿人在心态上的区别,虽然都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但是,前者更带有一种狎玩的心态;后者则是尊崇。前者是举起手中的手术刀企图解剖,后者是跪拜在其面前接受神的天启。走上前的博士和走上前的猿人动作相似,心态却差得
十万八千里
远。而其后围上来和黑石一起合影的举止更是清楚地表明,黑石对于他们来说,是未知的,但不值得抱以敬畏的心态。黑石的宗教意义在傲慢的人类面前似乎得到消解。但是,紧接下来的尖啸狠狠地惩罚了这群科学家。相似的画面再次出现,天体从黑石上空再次升起。

  Chapter Three

  Jupiter Misson:18 months later(木星任务:18个月后)

  镜头一摇,已经转换到在广漠的太空里航行的太空船“发现者号”。注意它的造型,两端粗大,中间细长,是否让你想起最初的工具——那支被猿人举起的骨头?这种带有寓言性质的故意巧合也许在暗示导演对工具的一种心态。

  “发现者号”载着5名宇航员到遥远的木星。3名宇航员保持在冬眠状态,清醒状态下的是大卫和富兰克。在船上还有第六名成员——超级电脑HAL9000。这是一台人性化的人工智能,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模拟出大部分人脑的活动,正如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科幻元素设定。

  号称有完美记录从不犯错的HAL9000是影片里人类最高科技的结晶,是目前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顶端。在富兰克描述HAL9000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背后隐藏的导演的疑虑:HAL能够表现出情感,这是因为人类的设计,但是到底HAL是否具有情感,没有人知道。这已经在暗示了由人类创造的工具,已经在逐渐摆脱人类的控制,表象仍旧是人类控制着工具,在深层次的地方,工具已经成为未知,而其后富兰克对HAL的指示实际是对HAL的依赖,把自我的命运交给未知的他物,命运开始叵测。人机和谐相处的表象下是暗流汹涌。

  常常有观众抱怨这部片子的节奏缓慢、沉闷,宇航员外出修理太空船的情节便是典型的例子。一切都是慢腾腾的,在庞然大物的太空船和更广阔深邃的太空的映衬下,如微尘一样的人类的渺小和脆弱被放大到极致,不仅仅是来自太空,还来自宏伟的工具的对比。在这样的画面下,高科技的结晶不能唤起人类的自豪,反而是对其产生莫名的排斥和恐惧。在类似噪音的背景声里,缓慢变化的画面传达的是一种被压缩到极点的恐惧和冷冰冰的绝望。在宽大的银屏上,虚无的黑色(太空)充斥整个视界,冷冰冰的白色(太空船)旁是触目惊心的一点红色(宇航员),这对抬头看银屏的观众是怎样的一种巨大的视觉压迫,那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想必足以让爆米花在电影院里消失地无影无踪。

  HAL的失效预测引起了富兰克和大卫的怀疑。富兰克和大卫决定“杀死”HAL,后者则通过唇语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黑屏,时间流逝,慢得令人窒息。

  富兰克在外太空发生致命事故,联想到前面的情节,不得不由我们做出“有预谋的谋杀”这样的判断。HAL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强大让我们不寒而栗。而身在陷阱中的宇航员似乎糊涂了。

  谋杀不紧不慢地进行,冬眠的宇航员相继死去。人类的背后,死神无声无息如附骨之蛆缠绵上来,来自九渊深处的幽灵的冰冷气息弥漫在原本宁静祥和的太空船……

  这一部分把人与工具之间的紧张对峙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的工具是能够模拟大部分人性的超级电脑,也许正因为太过于象人所以才凌驾于人的头上。比起前面以及后面的章节的隐晦,似乎这一章想表达的思想锋芒外露了许多。

  Chapter Four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木星以及无限苍穹)

  这一乐章是最梦幻也最诡异的一段。

  “发现者号”按计划到达木星。与黑石擦肩而过。静谧的太空里,黑石安静地漂浮着。宏大和诡谲混合在一起,在越来越清晰的背景音乐里,更显示出一片空洞的死寂。

  大卫穿越时空隧道。紧接下来的大量反色偏色的
镜头画面
让人头昏眼花。旋转混沌斑斓变幻扭曲闪烁绚丽诡异梦幻堕落飞腾快感失重加速窒息冲击红绿蓝紫黄……若说前面的视觉冲击充满了全金属的气势磅礴和机械化的一丝不苟,那这里的视觉冲击则是疯狂的激情、癫狂的嘉年华、迷幻药物刺激下的狂欢的幻觉。“据说当年的嬉皮士们是躺着看完这部电影的,因为影片那无比绚丽的视觉冲击可以让他们体会嗑药后的幻觉快感;而且干脆有人怀疑库步
里克
是在吸食LSD之后拍摄了这部影片。”假若这是真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属于这一段的。在深夜的时候,独自看这段片段,甚至有一种毛骨悚然却又欲罢不能的快感。

  接下来发生的更象大卫潜意识里的幻象。太空舱落入一个充满巴洛克式风格的卧室。穿着宇航服的大卫明显衰老,然而他看到了穿着旧式睡袍进餐的更衰老的自己。然后,进餐的老人大卫又看到了躺在床上更衰老的等待死亡的自己。神秘的黑石出现在垂死的大卫面前,大卫伸出手指急切地去触碰它。一转眼,透明晶莹的球体里孕育了新的生命——星孩。生命的终点是死亡,时间却没有终点,死亡不过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星孩的目光凝视着宇宙,前方是未知的未知,影片却已经结束。

编辑本段简评
  本片曾获得5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提名。但导演斯坦利·库伯力克的命运似乎总是如此,获得无数提名但永远也拿不到一个奥斯卡的大奖。该片在
科幻片
领域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代替的,你看过该片后就明白为什么后来的科幻片里的飞船会是那样,为什么外星的表面总是砂石遍地。 该片绝对不是一部纯粹意义的科幻片,它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层次思考,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永恒的绝望,正因为有这样深邃的思想意义,也使得这部科幻片不像日后的《
星球大战
》那样广受欢迎。但是,它绝对是一个里程碑。

  库布里克出生于纽约,13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件礼物,是一台照相机,从此培养了对摄影的浓烈兴趣。他是地道的美国人,但其艺术灵性更偏于欧洲,后半辈子一直住在伦敦,并因害怕乘坐飞机,很少出门旅行。从1957年的《
光荣之路
》开始,他便开始为好莱坞拍片,并以进度慢、胶片损耗高着称,他拍摄的胶片中不到百分之一能最终用上,比行规高出十至二十倍,但其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杰作。他留下的详细资料促成了《
人工智能
》,由
斯皮尔伯格
最后完成。库布里克属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人,尝试了完全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但他的作品有一些共性,如节奏较慢,构图讲究,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库布里克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人的非人化。他自己喜欢过隐居的生活。
《2001太空漫游》精彩剧照(5张)


  库布里克以慢工出细活着称。他成名后所拍片子不多,但每部都称得上杰作。他一共拍了两部科幻片,但这两部均高居多数人的科幻十大排行榜。《2001太空遨游》耗时4年,华纳公司的主管忍无可忍,打电报问库布里克“这‘2001’到底是片名还是这部影片的发行日期?”影片于1968年4月上映,招来一片非议。影评界的“
慈禧太后
宝琳·凯尔
称它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影片”;
阿西莫夫
愤然抗议该片违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机器人不会对人带来伤害;当红小生洛克·哈德逊从首映礼上愤然退场:“谁能告诉我这片子究竟讲什么玩意?”面对电影内行的不解和不屑,一位17岁的中学生脱口而出:“这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库布里克终于在最不“懂事”的人群中找到了知音。

  《2001太空遨游》像是一座金字塔,宏伟、神秘,甚至乏味、不知所云,它违反了几乎所有电影学院奉为神圣的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著名科幻作家
亚瑟·克拉克
(原作小说作者)说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了。”

  2001年已经过去,那么,影片中描写的现象究竟发生了没有?星际间的旅游、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杀人的电脑……这些都没有变成现实,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影片的价值。我们现在观赏该片,一定会注意到哪些设想超前了,哪些落后了,但我们更会为它的不朽而感到震撼。这部当年被巴黎《快报》称为“开创未来电影新纪元”的作品,不是科技发展的“天气预报”,而是一个寓言,一种有关人的进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

  影片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
猩猩
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
理查·斯特劳斯
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首取材自哲学家
尼采
的交响诗。最具象的电影艺术跟最抽象的音乐及哲学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撼动着感官和心智。该片的情节围绕着一块神秘的黑石,它出现在远古的非洲,教会人类怎样拿骨头当工具;出现在2000年的月球,引导人类前往木星探险;最终,它也出现在木星周围。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如第一乐章(跟古典交响乐一样,全片共分四个乐章)转到第二乐章,大猩猩将当作工具和武器的骨头抛向天空,骨头在天空翻转,慢镜头迭化成行驶中的宇航船。这个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结舌、时间跨度最大的衔接极具象征意义,因为后来机器人哈尔就把宇航船当作杀人工具。

  影片中还有大量交配和生殖的暗喻,从开始时宇航船的停泊,到最终太空婴儿的诞生……影片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库布里克设置了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这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许多专家更认为它是所有库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尔代表着人类创造机器后可能造成的恶果,即机器成为人的竞争对手。这一主题在斯匹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中有更深入的探讨,但本片中这种敌对更有原始冲击力。影片从宗教角度也自成体系,由人类的起源、堕落和赎罪等部分组成,而
外星人
(通过黑石)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库布里克戏称道,
米高梅公司
稀里糊涂投资了一部宗教片;而影片放映过程中出过一件奇特的事:一个年轻人不由自主冲向银幕,一头撞到银幕上的黑石画面,嘴里大喊着:“这就是上帝!”有人认为,影片表现了一种人类无法超越自己的悲观论调,人类必须依靠更高级的天外之物,才能取得进步和进化。
克拉克
则反驳道:很多人不喜欢这部作品,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可憎的一面,但那些都基于现实。1971年上映的《
发条橘子
》,其科幻成分比《2001太空遨游》要淡得多,它的故事发生在大约10年后,而且没有牵涉到外星人、机器人等题材元素,因此,它的科幻色彩从表面上只体现在未来派虚无主义的布景。但《发条橘子》的故事仍有一定的科幻性,比如通过手术“改造”或“纠正”人的某种心理倾向,如同医治身体疾病,这在很多社会属于既被期盼、又遭痛斥的科技尝试,如前些年我国用这种方式“治疗”同性恋,引起广泛关注。《发条橘子》是一部极度渲染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剧。主角是一个英国的年轻人亚力克斯,他有两项嗜好,施暴(包括强奸)和听
贝多芬
。片名中的“发条”是指“机械”、“人为”,而“橘子”(orange)脱胎自“黑猩猩”(orang-utan)一词,当然影片中也通过橙色的背景,加以呼应。影片从一家充斥受虐形象的牛奶吧启幕,接着,亚力克斯跟他的狐朋狗友痛打无家可归的叫花子、强奸民女、破门而入、乾尽坏事。他们的行为是极端非理性的,但表现的暴力却并非写实,而有一种夸张的、舞蹈般的美,让观众既感到恶心,又目不转睛。更绝妙的是,库布里克为他们丧尽天良的暴力配上了最优美的古典音乐和传统歌曲(如《雨中曲》),而且协调到宛如芭蕾舞配乐。亚力克斯入狱两年后,接受冲击治疗,对他原先的两大嗜好产生条件反射的厌恶。这种“治疗”究竟能否把一个坏人变成好人?库布里克透过一个片中角色的话,表达了他的观点:“善良来自内心,是人的
自由选择
。当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时,他不再是一个人。”于是亚力克斯重新踏上社会时,已经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发条橘子”,既消除了恶习,也泯灭了个性和人性。有趣的是,影片中的未来政府是一个介于专制和民主的怪胎,它一方面主张治愈刑事犯,把监狱腾出来关政治犯,另一方面它害怕竞选中失利,而且媒体也仍保持着独立性。这可能是编导从激进派的角度对保守党当政的畏惧。《发条橘子》宛如片中的音乐,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烘托起暴力和罪恶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象。它提出了许多难以回答的问题:文明社会究竟能不能消除暴力?如果政府能够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行为治疗法的确能够为公众带来好处,这到底是得不偿失还是值得采纳?如果我们失去了选择善与恶的权利,我们将改善整个社会抑或使之恶化?

  比较这两部科幻片,《2001太空遨游》的科学成分较浓,《发条橘子》更像政治幻想片(如《1984》),但两部作品真正的价值均在于其哲理命题,在于库布里克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创新。

  一句话评论

  《2001太空漫游》已经超越了科幻片的范畴。——《阿波罗导报》

  即使在30多年后的今天,本片依然保持着华丽的艺术成就。——《
华盛顿邮报

  影片通过画面和音乐打造效果,它是深邃的,虽然不能迎合我们,却可以激励我们。——《芝加哥太阳时报》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从猿人到太空人,本片无所不包,它像是一座金字塔,宏伟、神秘,甚至乏味,它违反了电影学院奉为圭臬的几乎所有神圣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2001年已经过去,星际间的旅行、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杀人的电脑均未变成现实。但它作为一个寓言,一种有关人的进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依然震撼人心。影片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首取材自
哲学家
尼采的交响诗。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影片从宗教角度也自成体系,由人类的起源、堕落和赎罪等部分组成,而外星人(通过黑石)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影片的人物不多,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一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一些专家认为它也是所有库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1984年推出的续集《2010》并非库布里克所拍,但仍改编自亚瑟·克拉克的原作。它相当程度上解释了《2001》中的剧情,作为解密性质的作品颇有价值。

编辑本段花絮
  ·奈杰尔·达文波特(Nigel Davenport)和马丁·
鲍尔
萨姆
(Martin Balsam)都曾为片中电脑哈尔配音。当时达文波特已经赶到片场,在镜头外念出哈尔的台词,但导演库布里克认为达文波特的英语口音不佳,几
周后
便解雇了他。一位助理导演曾想兼任此职,但伦敦口音过重。后来,鲍尔萨姆在纽约录制了哈尔的对白,但库布里克仍不满意,最终,道格拉斯·瑞恩(Douglas Rain)在影片后期制作期间重新录制了哈尔的所有台词。

  ·在片中为任务控制配音的
弗兰克·米勒
是一名真正的美国空军指挥控制中心军官。

  ·在库布里克最初接触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时,克拉克曾建议改编自己于1948年完成的短篇小说《哨兵》,最终,影片中只有在月球上的桥段是源自这部小说。

  ·库布里克最初计划请亚力克斯·诺斯(Alex North)负责为本片配乐。但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培养表演情绪,库布里克在片场放起了古典音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即,库布里克决定将古典音乐作为影片配乐。

  ·为了加快影片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纽约首映之后,库布里克剪掉了19分钟画面。

  ·在片头场景中,除了两只
小猩猩
之外,所有的猿都是由演员扮演。

  ·虽然影片上映时是宽银幕
立体电影
,但影片并非是由三部摄影机摄制而成,而是用一台装有70毫米胶片和变形镜头的摄影机拍摄完成的。

  ·为了拍摄月球表面的场景,库布里克使用了数吨沙子,这些沙子都经过清洗和染色。

  ·当时美国人工智能的领军人物马文·明斯克(Marvin Minsky)曾任本片顾问,在片场时差点被坠落的扳手砸死。

  ·片中电脑哈尔在关机时唱的歌出自IBM7094,当时是1961年,是第一首由电脑唱出的歌。

  ·在小说中,电脑哈尔的年龄只有4岁,在片中却有9岁。

  ·电脑哈尔(HAL)影射的是国际商用机器人公司IBM,HAL三个字母在英语字母表中的下一个字母分别是I、B、M。在电影中的哈尔的十年生日时,现实中的IBM公司还专门举办了一个纪念会。

  ·
洛克·赫德森
在看过本片首映后,走出门口说道:“谁愿意告诉我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

  ·编剧亚瑟·C·克拉克曾说道:“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们就失败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将影片卖给英国电视台时,库布里克要求影片以“信箱”格式播放,即在画面的上下方都有黑色区域。但BBC电视台抱怨说在外太空的画面中黑色区域容易与画面混淆,在首次播出时,电视台在黑色区域中添加了假星星,库布里克得知后强烈反对,于是电视台再没敢继续。

  ·库布里克的女儿在片中扮演了
弗洛伊德
博士的女儿。

  ·影片名片中出现“2001”是因为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1999年,亚瑟·C·克拉克曾召开新闻发布会,他称自己因太多人认为2000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而感到不安和沮丧。

  ·剧本的最初版本只用了58天便创造完成。

  ·片中大概有88分钟没有对白。

  ·在《娱乐周刊》评选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单中,本片名列第26位。

  ·为了纪念小说和本片,美国航天航空管理局将一艘火星探测太空船命名为“2001火星漫游”号。

  ·在影片刚刚开始的一段镜头中,地上死去的斑马是在一匹死马身上画上斑纹伪造成的。

  ·为了让电脑哈尔说话的语调悠闲舒缓,给它配音的道格拉斯·瑞恩在录音棚中也彻底放松,将光着的双脚放在了枕头上。

  ·全片只有205个镜头是特效镜头。

  电影中宇航员使用的个人电脑和现在的iPad 2的造型如出一辙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Dave Bowman: Hello, HAL do you read me, HAL?

  
戴夫
:喂,哈尔,发现我了吗?

  HAL: Affirmative, Dave, I read you.

  哈尔:是的,戴夫,我发现你了。

  Dave Bowman: Open the pod bay doors, HAL.

  大夫:把舱门打开,哈尔。

  HAL: I'm sorry Dave, I'm afraid I can't do that.

  哈尔:对不起戴夫,恐怕我不能那么做。

  Dave Bowman: What's the problem?

  戴夫:出什么问题了?

  HAL: I think you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just as well as I do.

  哈尔:我想你和我一样知道问题是什么。

  Dave Bowman: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HAL?

  戴夫:你在说什么,哈尔?

  HAL: This mission is too important for me to allow you to jeopardize it.

  哈尔:这次任务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不允许你去破坏。

  Dave Bowman: I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 HAL?

  戴夫: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哈尔?

  HAL: I know you and Frank were planning to disconnect me, and I'm afraid that's something I cannot allow to happen.

  戴夫:我知道你和
弗兰克
曾计划破坏我,我不允许那样的事发生。

  Dave Bowman: Where the hell'd you get that idea, HAL?

  戴夫:哈尔,你到底从哪知道的?

  HAL: Dave, although you took thorough precautions in the pod against my hearing you, I could see your lips move.

  哈尔:戴夫,尽管你在舱里极力不想让我听到,但我可以看见你的口型。

  Interviewer: HAL, you have an enormous responsibility on this mission, in many ways perhaps the greatest responsibility of any single mission element. You're the brain,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the ship, and your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watching over the men in hibernation. Does this ever cause you any lack of confidence?

  记者:哈尔,在这次任务中你担负着艰巨的使命,在很多方面或许是最伟大的。你是飞船的大脑,是
中枢神经系统
,你的职责包括看管冬眠中的宇航员。这会让你缺乏信心吗?

  HAL: Let me put it this way, Mr. Amor. The 9000 series is the most reliable computer ever made. No 9000 computer has ever made a mistake or distorted information. We are all, by any practical definition of the words, foolproof and incapable of error.

  哈尔:这么说吧,艾默先生。9000型系列是有史以来最可靠的电脑。9000型电脑从未犯过任何错误,用实际的语言说,我们不可能犯错。

编辑本段穿帮镜头
  ·当宇航员进行首次舱外活动时,可以清晰发现悬吊演员绳索的阴影。

  ·在月球上的场景中,宇航员的头盔映出了拿着手持摄影机的库布里克。

  ·当从分离舱重新回到飞船前,
波曼
深吸了一口气,这个动作是不合常理的,在进入真空的空间前,不应该深呼气,否则肺部可能爆炸。

  ·当哈尔杀害冬眠中的机组成员时,虽然经历了数周的冬眠,但他们明显刮过脸,而冬眠时毛发胡须会继续生长。

编辑本段影片主题
  139分钟的片子,在今天看来也不算长。但是,缓慢的节奏使得有时间延长了数倍的感觉;丰富的细节包含了似乎过于庞杂的信息,使得内在的寓意充满了模糊性、多重性、不定性,难以进行系统的清晰的明确的阐述。在成混沌一片的影片里抽丝剥茧一般梳理库布里克的思想,那是费脑筋的游戏,也是库布里克迷们乐此不疲的动力所在。

  这部片子的剧情并不明显,或者说缺乏具有剧情片常常应有的紧张、悬念、刺激等等因素。似乎比起故事来,导演更乐于在画面和音乐里寄予他的思考。影片里有大量充满寓意的意象,而黑石、骨头则是最典型的。
黑石
  黑色的方碑,安静地漂浮在太空里,像极了宇宙的墓碑,然而它的寓意远远超越了死亡。贯穿全片的黑石,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意义。它在影片里总共出现了四次:猿人进化成人类之前一刻,月球之旅的结尾,飞向木星的“发现者号”和它擦身而过,垂死的大卫的床前。每次的出现,似乎都昭示文明的转机。它从何来,到何去?它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若是人工的,那它的创造者是谁?我们,一概莫知。也许,库布里克也不知道。这个神秘的造物在影片里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符号。它既能够让人想起圣经里摩西在
西奈山顶
从耶和华那里领受的刻着“十诫”的石板;又能让人想起供奉在犹太人的耶路撒冷
圣殿
里的黑色石头。它是伊甸园智慧树的果实,人类触摸它的举动,与亚当摘取智慧树的果实如出一辙。它是文明的载体,智慧的传承者。它是神的天启,上帝的神喻。它神秘,静默,诡异,也许它是真实存在的,是宇宙智慧生命留下的天书;也许它仅仅是幻觉,是人类潜意识里创造的“物的上帝”。不过,唯一能肯定的是,当手指触碰到黑石那一刻,意味着飞跃、进化。黑石是蒙昧、衰老的墓碑,是文明、新生的摇篮。也许它是库布里克表达自己对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媒介,也许它象征那些引起历史翻天覆地变化的触机——那些被称做“历史进程的必然”的偶然事件。有谁知道呢?黑石象征寓意的模糊性,往往让我们望而却步,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
骨头
  相比起来,骨头的含义更明确得多。骨头——工具,这是确凿无疑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里,把使用工具作为人类的定义,文明的开端。骨头便是这最初的工具。而时间流逝了漫长的400万年,我们发现,虽然我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高科技造就的宇宙飞船和最初的猿人的骨头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还是——工具。库布里克充满了忧思,看着随着科技的进步,工具越来越精妙,人类也越来越依赖于工具,大师不由自主地在片子里表达了这种忧心忡忡,比起对生命隐晦的思考,这一次有遏制不住的尖刻讽刺,尖锐得有一点锋芒毕露的味道。如果简单地把这种忧患意识归纳成人与工具之间你死我活的抗争,那也难免是对库布里克的粗暴解读,矛盾才是导演真正的心态。人与工具之间的对抗,最终指向的是人,以及生命。在忧心忡忡的下面隐藏的是导演对人的爱恨难言,难以描述的矛盾心态。看看那个杀死人类的电脑HAL,这科技的最高结晶,因为像极了人,所以成了类智慧生物,但是正因为像极了人,继承了人的多疑、自私这样的缺点,HAL犯了弥天大罪,最终招来自身的灭亡。这工具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导演是排斥、憎恶它的,然而临死前HAL的歌声却是这部充满理想思考却显得冷冰冰了一些的片子里最温暖最感性的一幕。也许,我们能感受到这幕后大师的对HAL的一丝怜爱,惋惜。

  工具的强势,人类的弱势这也不是绝对的。当大卫毁灭了HAL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如何把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而工具是如何脆弱,命运操纵在人类手里。因此,库布里克的困惑又出现了:生命该向哪个方向进化?

  原本功能强大的HAL的出现,也似乎预示着生命进化的一个方向:人工智能。我们已经在很多很多的
小说电影
漫画里看到,机器人如何地进化成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然后新老人类彼此发生尖锐的对抗。那个时候,还没有阿西莫夫天才而冷酷的三定律,拥有近乎无限自由的HAL也许能够真的创造出属于它的时代。但是,我们也看到了HAL的不堪一击。这是人工智能进化梦的破灭,而人类的文明进化似乎也进入了死胡同。于是,我们在片子的结尾看到另一种生命的形式——导演想象中的、拥有无限自由、能在宇宙中自由穿越的生命——星孩。比起弥漫整部片子的神秘、破灭、困惑来说,这个乐观的结尾在我看来显得有点勉强。

  Odyssey(奥德赛),来自希腊神话里的
奥德修斯
的故事。特洛伊战争之后,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了漫长的时间,历尽艰辛。库布里克用它来为自己的片子命名——《2001: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游》)。当华彩乐章奏响的时候,生命的思维在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宇宙里漫游,伸向
无限的未知
,探索那终极的意义。

  原著:《2001:太空漫游》

  作者:阿瑟 克拉克

  这部小说没有主人公,故事讲了三分之一后,两名宇航员出场,其中一人一直持续地活动到故事的结束。在作品中有一名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所谓的人类繁衍和创造的文明。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月面发现了磁异常现象,为了调查这种现象,弗洛伊德博士急忙奔向月球。博士一行,在自黎明时到达现场。在一瞬间开始吸收太阳光线的T·M·A-1产生锐利的能量辐射。第二部是2001年,宇航员鲍曼和普尔乘坐勘察者1号,飞向土星。飞船穿过小行星带,通过木星表面,再奔向远方。第三部,航行计划不能按原来的预想进行。电子计算机
哈儿
想要隐藏计划的真正目的。独自承担人类的责任,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后来四个冬眠者中三个冬眠者死去,而普尔被变成了太空漂流物,在后续的《3001太空漫游》中获救。而仅剩下鲍曼一人。第四部,鲍曼终于来到了土卫八亚佩特星球上,在亚佩特的表面耸立着星星之门。在接近星星之门的瞬间,那里就变成了通向宇宙彼方的走廊。在遥远的古代,促使人猿进化的高级生物,现在正把人类引向某处。

  本小说还有三部后续作品,分别是《
2010太空漫游
》,《
2061太空漫游
》和《
3001太空漫游

  尽管《2001》是西尼拉玛系统宽银幕电影,但它并非通过三部摄像机拍摄而成的。其实,它只是用一架70毫米的摄像机拍摄,并利用一个特殊的变形滤镜把影象加宽的。电影共耗资一千零五十万美圆,总长139分钟(首次公映时的片长为158分钟,后来库布里克为了加快电影的节奏,在纽约首映后减去了19分钟的影片)。这笔制作费在当时是惊人的,但即使耗资如此巨大,电影还是赢利不少,取得了两千一百万的票房收入。库布里克凭着这部影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剧本、最佳艺术指导的提名,和最佳视觉效果的奖项。

  《2001》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倒数,是人类命运的图腾,是人们对茫茫未知的探索。它成功地表现了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恒地依赖和争斗,而音乐和动作的完美结合,更是让人赞叹不已。《2001》可以算得上是库布里克的经典大作之一,它吸引着、激励着、启发着整整一代人的思考。


http://share.vrs.sohu.com/20686/v.swf&autoplay=false&xuid=u141520862







欢迎光临 智能家居 (https://bbs.mywl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