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标题: 视频 - 坛城沙画 珍惜生命瞬间吧 [打印本页]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24 18:14
标题: 视频 - 坛城沙画 珍惜生命瞬间吧
http://www.tudou.com/v/KQOS9gwKTpI/&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24 18:16
坛城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坛城

曼陀罗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坛城,藏语称作"吉廓"。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






目录

概述曼荼罗四种曼荼罗曼荼罗细分轮圆之义三密圆满具足义





编辑本段概述  梵文叫作曼荼罗(梵名 mandala,藏名 dkyil-hkhor),在古代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但是现在一般而言,是指将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图样。又译作曼拏罗、满荼罗、曼陀罗、漫荼罗等。意译为坛城、中围、轮圆具足、坛城、聚集等。
  为了修行者观想方便所绘制、雕造的曼荼罗,而有形像曼荼罗,而成为曼荼罗的表征。
编辑本段曼荼罗  曼荼罗的梵语mandala,是由意为“心髓”、“本质”的 manda,以及意为“得”的la所组成的。因此“曼荼罗”一词即意谓“获得本质”。所谓“获得本质”,是指获得佛陀无上正等正觉
  由于曼荼罗是真理之表征,犹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因此也有将之译为“圆轮具足”。另外,由于曼荼罗也被认为有“证悟的场所”、“道场”的意思,而道场是设坛以供如来、菩萨聚集的场所,因此,曼荼罗又有“”、“集合”的意义产生。因此,聚集佛菩萨的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都可以称之为曼荼罗。
编辑本段四种曼荼罗  一般我们所称的荼罗可分为四种,称为四种曼荼罗,简称四曼。即:
  1、大曼荼罗: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图画,称为大曼荼罗(尊形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成身会。
  2、三昧耶曼荼罗:即示现诸尊的本誓三昧耶,也就是将表示本尊法器、持物,以图示象征的三昧耶图绘表示,称为三昧耶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的三昧耶会。
  3、法曼荼罗:这是诸尊的种子及真言,或书写种子梵字于诸尊的本位,或以法身三摩地以及一切经论的文义等来表现,称为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微细会。
  4、羯磨曼荼罗:将诸尊的威仪事业铸造成像,形成立体、行为的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行动性曼荼罗,称为羯磨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供养会。
编辑本段曼荼罗细分  而这四种曼荼罗,一般又各含有三种曼荼罗,即:
  (1)都会(都门、普门)曼荼罗:是各部诸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两部曼荼罗。
  (2)部会曼荼罗:是某一部会的诸尊,会聚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佛部的佛顶曼荼罗,莲华部的十一面观音曼荼罗等。
  (3)别尊(一门)曼荼罗:这是以一位本尊为中心的曼荼罗,如释迦曼荼罗、如意轮曼荼罗等。
  我们一般所指称的曼荼罗即是以上四种大、三昧耶、法、羯磨曼荼罗。
编辑本段轮圆之义  又作曼陀啰、满荼逻、漫怛罗、蔓陀罗、曼拏罗。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以祭供者,是为曼陀罗之本体,而此坛中聚集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辋辐具足而成圆满之车轮,是曼陀罗之义也。而常称为曼荼罗者,是图画者。此为四曼中之大曼荼罗。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曰:‘道场之处当作方坛,名曼荼罗。广狭随时。’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下曰:‘蔓陀啰,此云坛也。’探玄记二十曰:‘曼荼罗,云道场也,圆坛也。’慧琳音义十曰:‘漫荼罗无正翻,义说云圣众集会处也,即念诵坛场也。’演密钞四曰:‘漫荼罗者,此云道场。是与弟子发心得道之处,谓之道场。’大日经疏三曰:‘十方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蜜门犹如华藏,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漫荼罗也。’同四曰:‘漫荼罗,是轮圆之义。’又曰:‘曼荼罗,并发生义,今即名发生曼荼罗也。
  下菩提心种子[8740]于一切智心地,润以大悲水。[8766]照以大慧月,[876A]鼓以大方便风,[8770]不碍以大空空,[8751]能令不思议法性芽。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成佛树王,故以发生为称。’又曰:‘梵音曼荼罗,是攒摇乳酪成苏之义。曼荼罗,是苏中极精醇者,浮聚在上之义。犹彼精醇不复变易。复名为坚,净妙之味共相和合。余物能所不杂,故有聚集义。是故佛言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曼荼罗也。以三种秘密方便攒摇众生佛性之乳,乃至经历五味成妙觉醍醐,醇净融妙不可复增。’又曰:‘漫荼罗者,名为聚集,今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乃至十世界微尘数差别智印轮圆辐辏,翼辅大日心王。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是故说为漫荼罗也。’演密钞二曰:‘漫荼罗,圣贤集会之处,万德交归之所。’同五曰:‘漫荼罗,是蕴聚积聚诸佛如来真实功德之处,故以为名。
编辑本段三密圆满具足义  言轮圆辐辏者,以喻显法,轮即平轮,圆谓圆满,毂幅辋等相圆满故,辐辏者归会也,谓众辐归会于毂也。(中略)今借喻此漫荼罗三重法界门罔不归辏于大日心王,使三乘五乘一切众生普门进趣皆辏中胎大空之处,故曰轮圆辐辏也。’四曼义曰:‘古人翻坛,新人翻轮圆具足。’秘藏记本曰:‘曼荼罗,谓三密圆满具足义也。’一切贤圣,一切功德之集合处既名为漫荼罗,故其贤圣之身形或言语或持物或誓愿等亦悉名为漫荼罗,此以其一一轮圆具足之义在故也。大日经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言。释论谓之秘密语,旧译云咒,非正翻也。’此贤圣之语密,附以曼荼罗之称之一例也。就之而立四种之曼荼罗,以该收一切法。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24 18:17
西藏坛城沙画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日乃至数月。
  但是,喇嘛们呕心沥血、极尽辛苦之能事创作出的美丽立体画卷,并没有用来向世人炫耀它的华美。用沙子描绘的世界,会被毫不犹豫地扫掉,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细沙将被装入瓶中,倾倒入河流中。
  这就是坛城沙画,在藏语中叫做的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罗”。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而在十一世纪,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
  天地一坛城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藏语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 之意。在汉译时,坛城还有曼陀罗、坛场等不同的音译和意译。
  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陀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塑绘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
  坛城是所谓"治"的象征,"治"的反面就是"乱"。恶劣的天气,身体的疾病,荒凉的土地,野蛮民族,异教徒之国,这些都是"乱"。通过建立一个坛城可以变"乱"为"治"。所以一个坛城可以表示几乎所有真实的或意念中之物: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个政治结构。
  按照此信仰,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是根据一个坛城形象的原始结构而塑造成的,此结构人肉眼看不到。比如说西藏就是一个坛城形象,以拉萨为中心,雪山环绕四周。同样拉萨也是一个坛城,以大昭寺为中心。而大昭寺自己又是一个坛城,以主祭坛为中心。西藏的政治结构也是一个坛城,以达赖喇嘛为中心,其他活佛环绕四周。坛城是藏传佛教修炼者不可少的工具,它蕴涵着世界的所有原理。坛城也是做法的工具,用以呼唤鬼神。
  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极其复杂。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它们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绘制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规格尺度都有明确规定,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
  坛城就其平面可分为4种,即大坛城、三味野坛城、法坛城和羯磨坛城。大坛城以青、黄、赤、白、黑5种颜色,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描绘诸尊。这5种颜色分别代表地、火、水、风、空;三味野坛城,不直接绘画诸尊的形象,而只是描绘诸尊的标识和手印,故以此直接诸尊的本誓念愿;法坛城,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又称种子坛城。修行者见到代表诸佛、菩萨各自称的第一个梵文字母,就如同拜见诸尊一样;羯磨坛城,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
  一沙一世界
  坛城的制作方式有许多种,可透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手绘、铜铸、沙砌、木雕,各具特色。坛城构图井然有序,方圆相间,几何结构精密,俨然世界的缩影。色彩则绚烂缤纷,光华夺目,深具特殊的艺术魅力。
  坛城沙画富有深奥的佛理,极秘密珍贵,传统上只在灌顶过程中开放给受法弟子看,后来才选择性的对社会大众公开。修行者用沙坛城作为一个图解或蓝图,在灌顶或是日常修行时,帮助他们观想本尊的立体宫殿。据说,只要观想坛城就可以得到内观或内在的平静,只要见到坛城的人就可以和本尊建立很深厚的因缘,坛城也可以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为世界带来繁荣。
  坛城是一个想象中的宫殿,如果把它称为画的话,它就是在平台上或正方形织物上的圆形绘画,多数坛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谷物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结构、位置、长度、名字等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搞错,一般都是由经过训练的僧人执行,当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坛城边上还缀有锦缎作装饰,坛城有各种尺幅,大的一米见方,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色彩鲜艳,像一幅平铺的挂毯,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称宗教艺术一绝。仪式结束后,坛城会被故意毁坏,这些沙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因此说它几近于今日之行为艺术。
  坛城沙画选用特殊细沙砌成。由于沙是构筑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沙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转眼就消逝,最能具体揭示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所用的白沙,是以手工磨制特殊石头而成,其中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等贵重金属和矿石;再经染色,方才成为沙坛城的基本素材。共有白、黑、蓝、红、黄、绿六色,除白黑之外,余四色又分为深、中、淡三种层次,总共可调配成十四种颜色。一般而言,蓝、黄、红、绿、白五种基本颜色,对应着五方佛及五智。
  沙坛城的制作需要数名乃至数十位训练有素的喇嘛合作方能完成。制作之前,喇嘛会先在台座画好垂直线、对角线、圆形等几何图案,做为构图定位基础,然后描轮廓线,再从中间开始绘制,逐渐向外。每一个步骤,都谨遵佛陀所传密续如法制作,至今不变。制作沙坛城的喇嘛,都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每一细节都须牢记,不可自创。
  绘制坛城是一个艰辛而细致的过程,喇嘛要戴着口罩,事先磨成小颗粒状的沙子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里,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将沙子漏在模板上,细细堆砌、勾勒,而且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要前功尽弃,依尺寸不同,需费时数日到数月不等的时间。
  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必须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
  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当这个沙制的坛城在完成及法会过后。它将会被驱散。它是从外层的沙驱散向内层,代表一切老死后又回到它心中本初的状况。另外它又表达世事的无常和空性。
  世间繁华,不过一掬沙
  沙子会被装起来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参与仪式的信徒;另一半则洒入附近的河流中,让流水带着祝福流向大海,进而传到全世界。
  有人说,对毁灭坛城的庸俗解释是:为了表现尘世的虚幻。被毁灭的只是外在的坛城,而在喇嘛的意念中,通过此修炼他们已吸取了更多的能量,意念中的坛城是越来越坚固了。也有人说,坛城作品是为了表现生命的短暂易逝,它似乎在告诫我们,生活就是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和失去的痛苦。
  对于坛城,佛教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此举昭示佛之事业始於一无所有,而能建立具足庄严之坛城,进而展开化渡之力用,终究还归一无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间不断经历生、住、异、灭之迁演,而无有停滞、执取,却能使传扬正觉之法脉无尽地延续,以便不停地开展救渡众生的大事业。沙坛城以手轻拂即归空,最能呼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24 18:18
http://www.tudou.com/v/v0JtvJvPCLY/&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24 18:20
  用12种不同颜色的6斤石头粉末,要在一个月时间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坛城沙画。
  
  在绘画现场,邀请方负责人斯朗·丹增扎西介绍,这两位高僧先用画笔拉出“坛城沙画”的框线,再将事先磨成的石头粉末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钢锥里,然后用刮刀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将粉末漏在模板上,不同颜色的沙子漏在模板上将形成一个美丽的“坛城沙画”。
  
  据斯朗·丹增扎西介绍,这副沙绘坛城制作的过程需要非常的小心,即使一点点的风吹就可能吹散沙粒,导致前功尽弃。按照佛教惯例,这幅“坛城沙画”在制作完成及法会过后将会被驱散,它是从外层的沙驱散向内层,代表一切又回到它本初的状况。而绘制“坛城沙画”的目的在于推介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24 18:24
2001年2月26日,Ven.TenzinThutop和Ven.TenzinDeshek二个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和尚,在纽约Ackland的Yager画廊将“修建”一个“医学菩萨沙子坛场”,来展现亚洲艺术。整个过程将近一个月,每日作画几小时,展出到6月8日,然后他们将作品清空,付诸流水。以此象征生命的瞬间。
2月22号开始的情景
(, 下载次数: 3)
2月26日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5)
2月27日开始绘图,材料是一种用于藏医药的细沙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2)
2月28日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5)
佛是万物的起源,是世界的中心
(, 下载次数: 5)
3月1日: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他们的创作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0)
3月2日
(, 下载次数: 5)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0)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4)
3月4日
(, 下载次数: 5)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2)
细沙如何汇聚成世界。
(, 下载次数: 5)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3)
3月5日
(繁华初现。)
(, 下载次数: 4)
围绕在佛周围的芸芸众生,每一种生命都跃然沙上。
(, 下载次数: 5)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2)
(这个,不知道是否就是人,在佛的眼里,与其它生灵平等。)
(创作工具)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5)
3月7日:佛泽四方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5)
(, 下载次数: 3)
3月9日
(孩子,你是否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脆弱?)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1)
3月11日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2)
3月12日
(, 下载次数: 1)
逐步显现的最后的圣堂
(, 下载次数: 4)
宝塔两端的丝带因沙线颜色差异造成的立体感,叹为观止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2)
3月14日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0)
3月15日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3)
3月16日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2)
延续的人生,膨胀的世界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3)
3月20日:完成的日子终于到来,辉煌的成就,瑰丽的画卷,以一种强迫的姿态占据每一个人的视界和心灵,乃至灵魂。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2)
当一切已趋近完美,人可以做的事情也趋近于无。
(, 下载次数: 4)
精致得难以置信的细节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3)
自始至终一丝不苟的创作者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1)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1)
3月21日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5)
(, 下载次数: 2)
最后完成的作品,完美的画面,繁华的世界,多看一会儿吧,记住它。
(, 下载次数: 3)
展出延续到6月8号。
然后就是简单但是庄严的仪式,也是这次作品的最后完结!
(, 下载次数: 3)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2)
那么,然后呢?
(ok,注意看他们在干什么.)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4)
(, 下载次数: 6)
(, 下载次数: 2)
装殓,艺术品的生命完结了
但可能他们留给人们心里的那种感念
才是这件作品真正的生命
也才,刚刚开始
(, 下载次数: 2)
(人们从来没有庆祝过生,但对于消亡,却总是有隆重的仪式。)
(, 下载次数: 2)
那么,然后呢?
装殓,艺术品的生命完结了
但可能他们留给人们心里的那种感念
才是这件作品真正的生命
也才,刚刚开始
鲜花是用来装饰的么?
我想,应该同样是象征着美和短暂吧
走了~~
怅然若失的观众~~
(, 下载次数: 2)
剩下的朋友看看像什么
像不像苍茫的宇宙?
不知道是巧合,
还是摄影师有着同样的感觉。。所以拍了这张照片
(, 下载次数: 4)
在当地居民的护送下,盛装出行,
护送作品的原始形态。。。
去哪里?
(, 下载次数: 1)
时间仿佛已经停止,一个月的时光凝聚在潺潺流淌的溪水边。远处围观的人群,近处沉思的男子,对于一个世界的消失,做着不同的凭吊和评价。而僧人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已不再有那惊艳的容貌,那些漫天飞舞的佛,那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那些宏伟的庙宇,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一切都随风飘入溪水,沉淀,褪色,永不再返。
(, 下载次数: 0)
又或者说,所有的繁华已属于流水,外人不再得见呢?
(, 下载次数: 1)
整个过程将近一个月,每日作画几小时,展出到6月8 日,然后他们将作品清空,付诸流水。以此象征生命的瞬间。
他们用的沙子好像是藏医所用的一种药物,作画的过程却实在是很震撼,虽然有表演的成分,但依旧觉得了不起。尤其是最后的付诸流水,看画面的时候就觉得生命的短暂易逝,后来看文字介绍,这也是他们的初衷之一。整个作品是为了展现生命的短暂易逝,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但实际上,它的意义远大与此。
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是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
而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似乎在告诫我们做事的道理,漫长的付出和坚持,短暂的收获,失去的痛苦。
当然,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痛苦,面对精妙的画卷,竟然能伸出那把刷子,境界的确不一样。但从表情看,周围的观众是痛苦的,那恋恋不舍的眼神说明了一切。我也是痛苦的,于是想把它记住,希望看到的人,能驻足慢慢地翻看,静静的思考。
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
(, 下载次数: 3)


后记:坛城
坛城:梵文的音译为曼陀罗,藏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之意。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其形式多样,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就其平面可分为4种,即大坛城、三味野坛城、法坛城和羯磨坛城。其中,大坛城以青、黄、赤、白、黑5种颜色,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一一描绘诸尊。
    这5种颜色分别代表地、火、水、风、空;三味野坛城,不直接绘画诸尊的形象,而只是描绘诸尊的标识和手印,如金刚杵、刀剑、**等,故以此直接诸尊的本誓念愿;法坛城,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又称种子坛城。
    修行者见到代表诸佛、菩萨各自称的第一个梵文字母,就如同拜见诸尊一样;羯磨坛城,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从坛城中诸佛、菩萨的配置和安请形式来看,上述4种坛城又可分为下列3种形式,即都会(都门、普门)坛城,三世、十方诸佛、菩萨聚集一处,其中以金刚界坛城和胎藏界坛城最为著名;部会坛城,主要表现密宗各部部会诸佛、菩萨的坛城,如11面观世音坛城、系莲花部,佛顶坛城、系如来部;另尊(一门)坛城,以一尊为中心的释迦坛城、如意轮坛城等。绘制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规格尺度都有明确规定,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
叹为观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2-9-24 18:31
http://www.tudou.com/v/jL5Bh_oBCdY/&resourceId=0_04_05_99/v.swf

作者: 刘云鹏    时间: 2013-10-22 22:23
境界和顿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欢迎光临 智能家居 (https://bbs.mywl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