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正在复兴,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趋势,硬件也正在与软件融合,与生活融合。雷军可能是近期做硬件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不过对于硬件创业,雷布斯最开始也没有底气。他曾说过,他准备了一个亿美金在玩手机,如果做砸了,他就打死不承认。
尽管雷神把这事基本做成了,不过看到他当时那么没信心的话,我等指望通过硬件逆袭的屌丝心里顿时凉了一大截。随着我们对硬件产品以及可穿戴式产品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似乎又慢慢的发现了软硬件结合创业的难度正在增加,普通屌丝玩不转软硬结合的创业?目前来看恐怕是的。
1,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们对APP项目创业已经司空见惯了,有时候也会看到有的哥们个人能力比较强,一个人就把业给创了,比如豆瓣的阿北兄,当年写代码的时候基本一个人就搞定了。当然,这并不是在藐视应用创业技术含量低,因为这里还涉及到界面设计,运营推广等问题,但无论如何,它里面的跨度还是敌不过软件和硬件的跨度,毕竟两种玩法的技术基础都是不一样的。
也就意味着,软硬件结合创业的团队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要求必须至少有这样两个人:
一个略懂硬件而且非常精通移动互联网的人,以及一个有着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思维的硬件工程师,而且其中一人最好还要懂点运营推广营销财务法律等等方向的知识。这样的组合一般不多见的,毕竟两类人出身不同,而且基本不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像雷军能吸引周光平这样的事,也并不是常会发生。
2,基本不允许犯错
这是投资人王江的一个观点。目前一部分移动应用仍然保持着一周更新一个版本的进度,快速开发,快速迭代,哪怕你第一个版本全是Bug,它可以快速修复就没问题。比如前几天的手机版QQ,一周之后,用户最不满意的功能得到了部分修正,如果这事发生在苹果手机身上,那苹果就疯了。
也就是说,相比应用的修正成本不高,硬件团队基本不允许出大错,硬件的更新周期比应用长得多,你犯了错误,产品发了出去,你不好去更正。资金够不够你折腾上几回,用户会不会耐心的等你去更新换代,这都变成了不好控制的事情。
3,硬件的毛病太多
前几天一位仁兄讲了一个关于电容的真实的故事。一般来讲,电容的价格低到你几乎不会心疼,但它易坏的程度却高的吓人。某厂生产了5000台设备,在南方生产做出厂检测的时候还好好的,到了北方,气候干燥,电容爆掉一半,十台里有五台机器直接不能用了,这批货的结局必然是--扔回仓库里。
硬件售后恐怕也是开销非常大的一块。应用有问题,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基本就能处理掉部分用户的问题,要改就改一批应用,一个修好了,所有的就好了。但对于硬件来讲,你是否要配备一个比较庞大的售后团队?或者跟某公司合作,但需要支付不小的费用?修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修?坏掉的成本打水飘?这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此外,物流的问题,供应链的问题,库存的问题,销售渠道的问题.....
4,从黑夜熬到黎明
易到用车的CEO周航是个可穿戴设备发烧友,在他看来,一个应用如果火了的话,可能一夜就能收获数十万上百万用户,但对于硬件来说,获取用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款新推出硬件产品能在几个月内卖到上千的量级,已经算是不错,你的团队能不能熬到挣钱的时候,这是个问题。
比如说,美图手机的吴欣鸿曾表示,他们的手机卖到第十万台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挣钱了。好吧,十万台,对于一个有过亿用户的团队来说,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普通创业团队来说,这可能会是个天文数字。
当然,你的产品也有可能拿到Kickstarter上一夜曝红,不过,国内这样的团队少之又少。
5,政策环境还不是那么好
今天,快鲤鱼记者跑到中关村一家做新型路由器的团队Hiwifi的办公室拜访了,Hiwifi的几位创始人比如曾联合创建大街网的王楚云,他们也算是互联网圈里的老人了,我们聊互联网、聊过去的故事,聊产品,聊市场,聊梦想,口若悬河,激情四射。但聊到产业环境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他有一种很头疼的感觉,各种牌照,各种认证,各种税...
好消息是,他们基本算是挺过来了,产品已经开卖,不过,恐怕有不少团队还在某部门卡着呢,除了祝他们好运,爱莫能助了。
泼了些冷水,也许还有一万盆冷水想泼,当然,也有一万零一个理由应该去尝试下做硬件,不过,你最好在准备动手之前先把这些可能发生问题稍考虑清楚一些。总体来讲,硬件创业仍然是个趋势,就拿一些辅助型可穿戴式设备来说,这些设备采集人体数据,其实是将人的数据数字化的过程。互联网终将吞噬一切,现在才刚刚开始,而我们每个人要把握好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
欢迎光临 智能家居 (https://bbs.mywl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