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标题: Google Ventures教你一套5日设计流程 [打印本页]

作者: 邢远    时间: 2013-7-2 13:52
标题: Google Ventures教你一套5日设计流程

编者按:谷歌风投(Google Ventures)开发出一套5日设计流程,用于引导其投资组合下的150家初创公司。在此,Jake Knapp作为此方法的主导人,将讲述如何让你的公司加速解决大问题:

在谷歌风投,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同初创公司一起做产品设计工作。基于我们都期望更快的行动速度,我们优化出一套可以在5天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得到不错设计结果的流程。我们称它为产品设计冲刺,其优点就在于可以将你从灵感枯竭的泥潭中拔出,也可以加速已启动项目的进程。

我策划执行了多于40次的产品设计大冲刺,起先是同谷歌的团队,现在则是与谷歌风投投资组合中的初创公司一起。

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一套DIY手册来帮你执行自己的设计冲刺。

冲刺前:准备找好人员以及准备好所有需要的东西。

(, 下载次数: 8)

如果你觉得这个模式似曾相识,那么你就说对了。这个模型是基于Ideo和斯坦福d.school的设计思考结构演变而来。不过,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经过实验对这套流程做了些微调整。改良过的版本尤其适用于初创公司。

头脑风暴的弊端

我是个出了名的流程狂人。几年前,我开始在谷歌实验产品设计流程。起初,我主持过头脑风暴小组工作室,由the Ideo approach所激发(ideo 是一家全球闻名的设计公司)。小组头脑风暴,就是每个人大声说出各种创意,非常有趣。每次接近尾声时,大家都很疲惫,当然是充实的疲惫,而一大摞载满创意的便利贴更是让我们无比自豪。但是我们激荡出的种种新思很多都被扼杀在摇篮中。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创意很烂 ——大部分的创意实际都很棒。然而,更好的创意却是从别处而来。具体是哪呢?

根据我的经验,最成功的创意一般源于个人,而非群体。好创意也需要一些人埋头苦干去开发。我主持了很多次工作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如果你一开始就已经发觉这点,我希望你对我嘴下留情:)。

更糟的是,我的工作组原先都通过民意来表决优胜点子。但是大众通常不会选择稀奇古怪的创意,独一无二的创意,或者颇具设计整合性的创意。大众更倾向于妥协。

(, 下载次数: 9)

当然,工作组也有其优势:让团队聚焦在一个项目上,考虑一系列的创意而非单一创意、纸上工作,等等。但是我认为我的方法是存在基本缺陷的。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我得到的都是好而不绝妙的创意,而后通过民意表决优胜创意。我早知此法不通,但是一开始我也毫无头绪。

紧张约束感的魔力

某天,我注意到关于自己设计项目的一件事。我的杰作都是在完成期限的压迫下,短时间内爆发所得。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Gmail Priority Inbox,这个项目用了我们四周的时间试验不同的设计原型。每周都有成百上千的公司内部用户试用一种新设计,所以我动作必须要快。四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找出了可行的方案,省去了几个月的拖沓纠结。

另一个例子则是后来的Google+ Hangouts。一开始它并非主要项目,只由Stockholm办公室的两位谷歌人负责。当时我只会在那停留2天,所以我尽全力快速地做设计。最后,我们做出了可用来在团队会议上展示的原型。

以上两个例子中,我的工作效率都要远远高于平常的工作流程,甚或任何头脑风暴。那么,不同之处为何呢?那就是我有时间去独自专注和开发创意,而非像在小组头脑风暴中大声喊出和展示创意。

另一点是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也就无法过多思考问题,或者被不那么紧急重要的问题绊住手脚,而在日常工作中则正相反。再有就是我需要的人员: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也都专注于这件项目上。

紧张的时间期限,同个人工作,原型制作,以及快速用户反馈在一起,就这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谷歌借鉴Ideo式工作组工作

我曾决定将Ideo式的“我们可能会如何做”同为期几天的无干扰设计时间相结合,以得出最佳创意。实施此法的第一次产品设计冲刺中,设计师Jason Cornwell就构建出了Gmail people widget的轮廓。那一刻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在谷歌我开始全职专注于同不同的团队进行设计冲刺。我从小组创意转换到个人创意,并且在得到反馈前给予人们更多的时间去开发那些创意。我还尝试了一些不依赖于大众的评判和抉择练习,然后选了其中效果最佳的方法。

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谷歌,我会从这个团队跳到那个团队,每次都是几天或一周不等,领导了如Chrome, Ads, Commerce, Apps, Search, 和Google X等项目的冲刺。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光。设计都得以发布,而很多团队也开始自主运用此流程。

10倍加速:在初创公司进行设计冲刺

当我刚加入谷歌风投时,我自认已经完全领悟了冲刺的精髓。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要学的还有很多。这套流程需要改变,以适应同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有所差别的我们投资组合下的初创公司的特点。比如,在谷歌,在几天内都可以同时调度使用3到4名设计师。在初创公司,能有1个就不错了。所以我们需要可以让工程师和CEO也能上手的设计及评判流程。

初创公司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快速上市并且找出可行的计划,但是产品上市的代价可不小:你需要编写更多代码,修复更多漏洞,还要解决比原型时期更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冲刺流程再次压缩,以帮助公司更快得到回馈。比如,我舍弃了Photoshop的精致模型,转用快捷简明的Keynote原型,并采用Michael Margolis主导的的快速回馈法。

我们还在学习,但是我们已经实践了足够多的“冲刺”,让我们可以确信这套流程运行良好。

你一般用什么流程来得到好的设计结果呢?是什么帮你的公司行动更快?欢迎分享!







欢迎光临 智能家居 (https://bbs.mywl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