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跑步去参加瑜伽课程的时候利用Strava记录了自己包括跑步距离、速度等运动数据。我还在胸口上绑着Wahoo TICKR心率跟踪器,该跟踪器可以通过蓝牙将数据同手机中的Strava应用进行同步。而且,我还是一名自行车业骑手,并会利用Wahoo’s RFLKT这样的微型自行车电脑来跟踪骑车路线、速度和个人最好成绩这些数据。同时,我还在利用Sleep Cycle记录我的睡眠数据,并利用Withings的智能型磅秤(Smart Scale)来记录我的体重和体脂数据。
我不是一名专业运动员,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狂人,但我相信健康类跟踪设备的确有着自己独特的成瘾性。
过犹不及
在过去数年,智能健康类设备和应用的受欢迎度迎来了大幅上涨,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运动手环、运动项圈以及佩戴式跟踪器,我们甚至都很难跟上这些最新设备的推出步伐。其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Fitbit旗下的健康跟踪产品以及Jawbone的新款智能手环 Up24。与此同时,一系列内置健康跟踪功能的全新智能手表也已经面向市场推出,其中包括来自Garmin的运动腕表、三星的Gear Fit、可穿戴设备公司Basis所推出的内置计步功能和、心率和出汗比例的智能手表以及30天时间内在众筹平台融资超过1020万美元的Pebble腕表。
当然,我们自然也不能忘了苹果的iWatch,该产品预计会在今年秋天同我们见面。消息称,iWatch将具备同iOS 8操作系统内置健康应用同步数据的功能。这也就意味着,该应用将兼具跟踪基本健康状态(比如计步和卡路里数据)、血压、心率和睡眠质量等数据。而且,该设备未来甚至有可能具备记录用户的血糖指标、补水率和血氧饱和度这些深层健康数据。有分析人士认为,iWatch这款自2010年iPad问世以来苹果的最重要产品甚至拥有重塑整个智能手表市场的潜力。
疯狂背后
那么,健康类跟踪设备市场如此火爆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2007年,《连线》杂志记者加里-沃尔夫(Gary Wolf)和凯文-凯利(Kevin Kelly)就用“自我量化”(quantified self)这个词语来形容那些可以记录、编撰诸如身体、心理、食物摄入和血氧饱和度这些最为隐私用户数据的技术。自那时起,“自我量化”的概念就从硅谷科技企业一路风靡到了所有对健康领域感兴趣的人士之中。
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这一技术触及了人们最深层的需求,那就是该技术对于人们自我认知、自我提高,甚至是一部分自恋的需求进行了满足。通过精确的跟踪人们的运动指标,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趋势,并对此作出调整。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自己正在从事的几乎任何事情,无论是10公里的长跑还是改善睡眠质量。当然,对于那些患有诸如肥胖病或者高血压的用户来说,他们对于这类设备的需求就更为迫切了。目前,全美大约有2600万人患有糖尿病,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可以更加轻松监控自己血糖指标的工具显然具备了足以改变人生的巨大潜力。
可以肯定的是,个人健康和运动跟踪设备是目前最为热门的科技细分领域之一。就拿本周来说,英国亚马逊就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技术商店,其中包括了100多款不同的可穿戴设备。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包括健身类腕带和智能手表在内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总量将达到1700万左右,而这一数字预计会在2017年上涨300%。
那么,正在阅读此文的你是否已经拥抱了这一“自我量化”的生活?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话,你正在使用什么设备?这些设备是否对你起到了作用?(汤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