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索引
开启左侧

有限空间作业时氧气浓度检测用的传感器

[复制链接]
iotsensor 发表于 2021-12-30 1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受限空间也是有限空间,那么如何界定有限空间呢?有限空间是指密闭或部分封闭,入口、出口和内部空间狭窄,不作为固定工作场所设计的空间。由于其自然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积聚或缺氧或富氧的情况发生。有限空间作业是指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作业的活动。
有限空间可分为三类:①封闭设备,如机舱、储罐、车辆罐、反应釜、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②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垃圾井、地窖等,污水池、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③地面有限空间,如储藏室、发酵池、垃圾站、冷库、粮仓等。

二、有限空间内作业会有哪些危害有限空间内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有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气、磷化氢、有机挥发性气体等,如微生物发酵分解,在下水道、化粪池、污水池等有限空间内产生和积聚氨气,硫化氢等。冷库以氨为制冷剂,粮库以磷化氢为熏蒸气体,制药、化工等行业的反应釜中经常出现甲苯、丙酮等各种有机气体,这些气体都会造成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造成有限空间缺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物呼吸或物质氧化造成的氧气消耗;二是二氧化碳、氮气、甲烷等简单窒息性气体在有限空间内占据氧气。人员安全氧气浓度在19.5%vol到23.5%vol之间,低于19.5%vol或高于23.5%都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对于缺氧症状较轻的人,只需稍作休息和舒缓,便可缓解缺氧的不适症状直到恢复正常,但却让一部分人对缺氧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缺氧并不危险,这是完全不正确的想法。缺氧会损害我们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组织细胞。
脑部在缺氧初期,会出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心跳频率会出现紊乱现象,如心慌等,此时便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缺氧加重或者缺氧持续没改善,我们的心肌会因缺乏氧气而降低收缩能力,心跳会变得缓慢,从而减少血液输出量,引发更严重的缺氧症状,如心肌坏死、停止呼吸等!
因此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一定要对环境内氧气浓度进行检测,氧气浓度在正常范围之类才能开始作业,并且作业工程中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通常用于检测O2浓度的是氧气传感器,工采网技术工程师推荐:日本figaro 长寿命无铅电池式 氧气传感器KE-25LF,KE-25F3LF,氧气传感器KE-LF系列(KE-25LF 与 KE-25F3LF)是一种由日本Maxell 株式会社研发的独特的伽伐尼电池式氧气传感器。其显著特点是无铅,使用寿命长(空气环境中5年),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符合 RoHS2 标准,而且不受CO2的干扰与影响。KE-LF系列氧气传感器是为了满足各种行业检测氧气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开发的,譬如安全领域 - 氧气检测仪,环境控制 - 可燃气体监控、食品工业 - 制冷剂,温室、教学器材 - 氧气实验套件,住宅用燃气器具等等。日本KOMYO  氧气传感器 OC-6B,OC-6B是原电池式氧气传感器,性能高,长期稳定性好不受酸性气体,例如CO2, H2S的干扰(使用独特的酸性电解质),低成本。可以检测0~100%氧气浓度。
三、由于有限空间的特殊环境,对于气体检测仪的防爆防护等级有一定的要求:防爆设备定义:在规定条件下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
在有易燃易爆气体泄漏危险的有限空间进行检测时,气体检测仪应为防爆设备,防爆等级不低于exibⅡCT3。
防护等级是作为应用于易爆危险区的仪表,对其外壳的保护等级亦应作出规定,赋予一定的代码,即IP等级号。防护等级由两个数字组成。个数字表示电器的防尘、防异物侵入程度,第二个数字表示电器的防潮、防水密封程度。数量越大,防护等级越高。对于有限空间的气体探测器,考虑到用户不固定、经常坠落等危险,为保证仪器的耐久性和长期稳定性,建议选用IP等级不低于IP55的气体。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http://www.mywll.com/

精彩评论1

CJY1 发表于 2023-2-1 1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http://www.mywl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广告位
!jz_fbzt!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sctz! !jz_fhlb! 搜索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关注服务号

进入小程序

全国服务中心:

运维中心:天津

未来之家:天津 青岛 济南 郑州 石家庄

                商务邮箱:xy@mywll.com

Copyright © 2012-2021 未来派 未来论 (津ICP备1600023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