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要摆脱手机依赖是伪命题?
智能手机占据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甚至把智能硬件的部分功能也占领了——不少智能硬件通常先“服务”的是手机,然后再由手机来服务你。 你甚至很难想到一款完全脱离手机使用的智能硬件:跑完步后,你得让手环跟手机进行数据同步;称完体重后,你得在手机上看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减肥效果;想调节灯光,你也得拿出手机进行颜色和亮度的设置。在各种智能硬件层出不穷的今天,你会发现自己却花了更长的时间在手机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乏输出功能的智能硬件仍然对手机有很重的依赖,手机还是显示内容,与用户进行交互的终端。而如果要让这些设备变得更实用、快捷,就必须摆脱“手机依赖”,从曾经作为附属品的手机配件,进化成为能够协同云端进行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独立设备。点名时间创始人张佑在10X10智能趋势大会上分享说,他认为智能产品最终将会实现全自动运作、实时联网和免受干扰的特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输入和输出。输入设备通常一般是指数据的采集设备,它很有可能会包含多种传感器,且长时间不需要更换电池,通常会被设计得尽可能隐形和无感。输出设备则通常是一种执行设备,输入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在经由处理后通过输出设备最终影响到外部世界。例如,开关是一个输入设备,灯泡是对应的输出设备。 实际上,到如今智能硬件已经经过了一些“进化”,让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两个时期: 1.0时代:由输入端采集数据,通过蓝牙LBE与智能手机传输数据,再通过手机与云端进行账号、内容和数据的同步; 1.0时代的智能硬件大多只是个数据采集器。拿智能手环为例,1.0时代的智能手环虽然拥有采集数据的能力,但是仍然对智能手机极度依赖,你需要时不时手动进行数据同步。而这类产品的输出功能也非常有限,大多只是在配套应用上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呈现。
由于绕不开智能手机那一环,你会发现尽管你戴着的是可穿戴式设备,但却仍然深陷在手机的牢笼里。不管是手环还是手表,这类智能硬件的出现,使得你不得不额外再贴身携带一个设备。它们不但没有削弱智能手机的存在感,反而让手机占据了你更多的时间。 2.0时代:不再需要携带手机,可独立运作,实时上传数据和同步。 所谓的独立运作一大部分来自于智能硬件的联网能力。独立的联网能力意味着数据同步已经无需经由人为操作(比如插USB或者开启蓝牙同步),所有的操作都转向后台静默进行。除了具备联网能力来缩短用户的操作路径外,2.0时代的智能硬件应该具备更加强大的输出能力,且不仅仅局限在数据呈现层面上。
我们拿运动监测类的智能硬件来举例,一些运动监测设备的输出功能已经从最简单的数据呈现和分析升级到了真人的指导和互动。PingWest曾经报道过的Zepp做的就是类似的事,在运动数据被记录之后,他们的运动监测设备还能告诉你该如何利用它。例如他们已经推出的GolfSense,是一款面向高尔夫爱好者的动作辅助训练系统,能够通过捕捉挥杆数据来帮助高尔夫爱好者不断优化动作。Zepp的联合创始人韩铮曾经告诉我,他们已经与一些球队达成合作,教练可以通过了解球员的挥杆数据来进行训练指导。 输出能力的维度可以是多元的,例如智能手环可以化身成为用户的身份识别设备。智能手环1.0是一个运动监测器,通过蓝牙连接智能手机来记录数据。突破智能手机束缚的智能手环2.0拥有独立的网络连接能力后,就能应用到更多的使用场景中去。例如,迪士尼的智能手环MagicBand就是一款较为成熟的消费者身份识别设备。MagicBand代替了房卡和门票,甚至可以用于支付餐饮费用,而这一切操作的实现都绕过了智能手机,体验也因此而好得多。
绕过智能手机后,智能硬件就能够缩短用户的操作路径,PingWest曾经报道过的Amazon Fresh服务所推出的硬件dash就是这样一个例子。dash是一支内置了激光扫描器和麦克风的外观类似手电筒的硬件产品,你可以通过扫描条码或语音指令,把自己需要的购买的商品同步到Amazon Fresh购物清单中。你会发现这些操作其实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解锁手机、找到亚马逊应用并打开、扫描二维码、选择商品并添加到购物车——但这种过长的操作路径使得用户在进入入口之前就开始不断流失。 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构建智能设备的时代终将过去,事实上1.0时代的智能硬件过得并不怎么好——可穿戴设备始终没能真正火起来。而我们设想中的2.0时代智能硬件也并不会取代智能手机,它们只是在功能上变得更加独立、在输出能力上变得更加多元,而不会再继续扮演“手机伴侣”的角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