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索引
开启左侧

智能、开放及安全,这三道槛,是智能家居最关键的问题!

[复制链接]
邢远 发表于 2015-9-28 02: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着软的基础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完善,再加上智能硬件制造业在智能手机的推动下逐渐成熟,智能家居行业的确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正如前两年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一样,不要被“虚火”闪了眼睛,看不清背后的问题。
0.jpg
3月11日,全球三大家电展之中国家电博览会(AWE 2015)在上海拉开帷幕,除了来自传统行业包括海尔、史密斯之类的大小家电厂商之外,包括360、京东、机智云等在内的互联网厂商身影也出现在博览会展馆内,大推智能家居概念。其中,360与京东在展会上推出智能家居战略,智能家居领域在2015年似乎将要迎来爆发,已经有人称2015年将是智能家居发展元年。
然而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却并不会像媒体、业内人士期盼的那样火爆,智能家居行业的爆发还面临着许多基础问题,面临着许多槛。

智能:重新定义智能家居
国内百科词条中对智能家居的定义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这一定义的最原始出处已经无法考证,基本符合几年前我们对智能家居的理解,但随着IOT时代的到来,这一定义与现今的智能家居有所不符。在这里,我们姑且将智能家居重新定义如下:
智能家居是基于无线网络通信、大数据、云计算、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采用内置操作系统、智能芯片、传感器的硬件产品以及软件应用一同构建的,能够给用户带来便利、健康、安全、舒适的人性化、智能化家居生态系统。
之所以需要重新定义智能家居,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向IOT转变,这其中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新兴技术,使得智能家居真正实现智能化而非简单的便捷化。
目前,市场上我们所能见到的绝大多数智能家居产品其实并不符合上述定义,因为大多数产品的智能化仍然不足。这些产品的状态是:一部内置智能芯片、传感器的硬件产品加上一款手机应用。这样的产品只能说是进一步实现了便捷化。如一些智能插座的远程关闭功能,只是让用户发现插座没关闭之后不用从公司回家关闭它,而不是智能地更具家中环境情况判断是否该自动关闭电源。
智能家居要真正实现智能化,还需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发展的支持,这几项技术,将能够使现在的智能家居产品实现数据云端存储、分析,并据此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智能化服务,比如上述的情况中:智能插座会通过传感器判断家中是否有人,然后将信息传至云端,对比云端存储的数据,判断家中没人的情况下,哪些电器应该关闭电源哪些电器应该保持电源开启,然后返回指令自动执行。
这就是智能家居爆发要面临的第一道槛:智能化不足。如果只是利用手机遥控关闭设备、调节温度这样的功能,其需求实际上远远低于厂商们的期望。要让用户以相对高昂的价格去购买这样一类产品,除非真的是:钱多、人傻。

开放:互联更智能
从智能家居话题开始升温至现在,业内最常讨论的共同话题就是统一标准,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也在不久前的两会上拿出了《关于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的建议》提案。我们在此不讨论雷军提出这一提案是否有为小米提升行业地位的私心,只谈原因。
智能是智能家居的核心吸引力,这无需赘言。但智能,除了厂商需要尽可能地挖掘新兴技术的潜力推出新功能之外,还需要厂商、产品之间的开放、联动。
无论在AWE 2015上宣布智能家居战略的360还是推出超级APP的京东,还是野心颇大的小米,谁都不会有能力涉足整个智能家居生态中所有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智能家居智能化,恰恰需要产品之间的数据互通、互联、互动。
举例来说,早上离开家上班时,窗户自动打开通风透气,晚上,当智能门锁感应到我下班回家走到门外自动开门时,智能窗户是否能够自动关闭、智能空调是否能够同步打开?这些都需要不同产品之间向彼此开放接口、数据才能实现互动。
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应该是我们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双向互动非常少才是智能,应该是用户不作出指令、或者只做出一个指令,多个智能家居产品就能够联动提供服务才是真正的智能。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现在看来还有很大的难度。我们来看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阵营分布:
1,阿里、魅族:姑且认为魅族与阿里之间能够互相开放;
2,腾讯、京东:同样认为京东能够与腾讯之间互相开放;
3,360、格力:周鸿祎与董明珠最近互动频繁,我们也暂时将其列入同一阵营;
4,小米、美的:小米入股美的之后,也算是同一阵营;
5,百度:虽未联手其他厂商,百度也在智能家居有所布局;
6,乐视:推出智能电视之后的乐视做手机做汽车,相不会抛弃智能家居这块肥肉。
瞧,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已经有六大派,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不言自明,让这六大派开放自己的数据、接口,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小米智能家居体系只针对接受小米投资的雷军系公司开放;360在智能家居战略中表示以合作方式向产业链全面开放,开放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流量、营销平台以及芯片组,但具体细节不得而知;腾讯目前看来可能会围绕微信、手Q打造智能家居闭环……所以至少我们目前还看不到对于“开放”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例外,如海尔,在智能家居领域海尔同百度、阿里、360、京东以及苹果、微软都有合作。但这样的合作目前看来也只有庞大如海尔这样量级的公司才能运作。对于第三方家电厂商、创业者,我们期待能够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开放”难题,否则绝大多数所谓的智能家居产品将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最终也很难为用户所接受。

安全:被忽视的基石
美剧《不死法医》第17集讲述了一个通过智能家居谋杀他人的故事:
黑客组织Faceless的成员肖被发现死在家中,肖为自己建立了一套智能家居系统,早上闹钟响了之后,窗帘自动拉开、咖啡机自动启动、音响自动打开音乐……当然,家中的天然气也是接入智能家居系统的,可以远程操控。最后,调查发现肖家中的天然气被人远程打开泄漏,造成肖中毒。
除此之外,一如之前的一些有黑客出现的影视作品,这集中,黑客还操控了交通信号灯。
不错,这是电视剧中的场景,但这一幕或许很快就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所谓的智能空调、智能电视已经可以远程控制,那么,有一天,燃气灶、微波炉,被黑客攻击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当然,黑客或者说小偷更感兴趣的还有你的保险柜,或者说,你家的智能门窗。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但我还是得说,IOT背景下的智能家居时代,我们家中的任何物件都是联网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开始由线上转移至线下了。作为安全领域的巨头,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在公司年会上曾表示,360将要从互联网安全公司转变为安全互联网公司,利用IOT技术,将从保护用户安全从线上拓展至线下。360的几款产品也主打安全概念,如360安全路由、360儿童卫士等。
但在360之外,将智能家居安全话题挂在嘴边的公司几乎没有。当然,并不是这些公司都没有能力,腾讯、阿里以及小米,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安全防护能力。之所以不提,除了安全并非优势之外,更多的是忽视。
因为现在智能家居并未普及,所以并未出现智能家居安全方面的真实案例。但未发生并不代表没有,在智能家居真正实现大爆发之前,一定会出现因智能家居产品安全问题给用户造成损失的案例。而且,已经有安全研究人员表示可以通过智能电视监控用户:
在2013年的Black Hat大会上,韩国高丽大学的安全人员Seungjin Lee就曾演示了入侵三星智能电视发布”白宫遭到攻击”假新闻的整个过程,并证明了可以通过智能电视监视用户。
SeungJin Lee说,他可以利用携带病毒的电子邮件或网站链接,远程控制三星的智能电视机,让电视机将其面前的图像发送到另外一个地方的电脑上。即使电视机看起来好像已关掉,也不影响其被远程控制。
这个例子中,用户仅仅是被监视。而在前面美剧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智能家居带来的安全威胁或许会远超互联网时代的安全威胁,因为它们可能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从目前厂商们对智能家居安全问题的关注来看,智能家居产品会比PC和手机更容易被入侵。而且当前也没有公司研发智能家居安全软件。
除了软件漏洞之外,智能家居产品与之前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软件应用产品不同,硬件方面如芯片、传感器等模块漏洞的修补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不应该奢望亡羊补牢的行为,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智能家居产品想要重获用户信任就很难了。

结语
最近几年,每年都会被冠上各类“元年”的称号,如“智能硬件元年”、“可穿戴设备元年”,今年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智能家居元年”。
写这些不是给行业泼冷水,随着软的基础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完善,再加上智能硬件制造业在智能手机的推动下逐渐成熟,智能家居行业的确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正如前两年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一样,不要被“虚火”闪了眼睛,看不清背后的问题。
智能、开放及安全,如果智能家居产品于这三方面在今年没有较大的发展,那么,2016年或许会是智能家居发展的又一个元年。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2973

粉丝3237

帖子993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广告位
!jz_fbzt!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sctz! !jz_fhlb! 搜索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关注服务号

进入小程序

全国服务中心:

运维中心:天津

未来之家:天津 青岛 济南 郑州 石家庄

                商务邮箱:xy@mywll.com

Copyright © 2012-2021 未来派 未来论 (津ICP备1600023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