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着金钥匙出生微信类余额宝产品——理财通上线了,却遭遇了极其尴尬的一幕。
祭出红包和高收益的微信理财通不仅未能让人顺利购买理财品,而且还影响了2万多嘀嘀打车司机、乘客正常付款。
微信正试图在金融领域复制其移动电商的操作思路,但微信支付产品迄今还存在一些硬伤。以下笔者将从设计理念、支付能力和垫资能力三个层面分析微信支付和理财通可能引发的问题。
设计理念
理财通从产品设计上就存在诸多背离金融规则的理念。
首先,笔者认为微信的开放性不适合私密的投资理财功能。任何人打开笔者的手机都可能轻易看到理财通的数额,这令人感到十分不安。尽管手机是私人物品,但在家庭中和单位里亲人、朋友之间的相互借用是极为正常的行为。你无法想象查看一个投资产品连个门锁都没有。
其次,理财产品是否适合使用红包促销?事实证明,“红包营销”成为一场人为制造的混乱。笔者的一个朋友在打入了数万资金后几个小时始终没有显示到账,心怀忐忑的等到中午看到资金到账才松了口气。这显然不是金融级的产品所应该提供的体验。
其三,微信支付还承载大量O2O服务类电商,他们和商品类电商的巨大差异是其交易的即时性,交易时间很短,对稳定性要求高。这也同样要求微信电商的各类营销活动都应该先进行压力测试,以不打断服务类电商的交易为根本。
例如,此次理财通的活动就影响到了嘀嘀打车中使用微信支付付款的用户。22日上午,1.2万名嘀嘀打车用户在使用微信付款的时候发现钱付了但司机却没有收到……
很难想象这2.4万多名司机和乘客如何完成交易,他们又抱着怎样的心情继续这个上午的工作。尽管财大气粗的嘀嘀打车随后表示,涉及60万费用将全额赔偿。
微信现在大力拓展很多O2O支付场景,包括诸多商场、餐馆都接入了微信支付,这些都属于即时服务类电商。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未来还会遇到更大的麻烦。
支付能力
从支付能力来看,笔者关注到,这并不是微信支付第一次出现如此严重的瘫痪情况。
2013年11月28日,百万米粉抢购15万台小米手机的时候也遇到了相似的情景:小米公众号刷了无数次均无效,付款时更是不停反馈“支付超时,请重新发起支付”。尽管15万台小米手机成功卖出,但微信专场的糟糕体验却广为米粉所诟病。
笔者把这两次的数据作了对比,不难发现微信支付在支付能力上存在严重瓶颈。
小米专场尽管有193.8万人预约抢购,但真正实现支付的仅仅15万人,整个交易在10分钟内完成,每分钟交易量约为1.5万笔。
媒体报道理财通当天的交易额为10亿左右,按照余额宝去年上线初披露的人均投资额2000元计算,交易笔数约为40万笔,加上其他项目的支付笔数按50万笔计算。理财通的瘫痪时间按照半个小时计算(笔者实际感觉接近1个小时),那么结论是不超过2万笔每分钟。
根据公开数据,天弘基金为了满足余额宝的支付能力将自己的核心系统托管到了阿里云系统上,余额宝3亿笔交易的清算可在140分钟内完成。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支付能力上的差距至少在两个数量级以上。
支付能力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同的电子商务对支付的稳定性要求又是有差异的。商品类电商对支付稳定性的要求最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经常瘫痪或出错),而O2O服务类电商较高,金融服务类电商最高。
垫资能力
从垫资能力来看,理财通的劣势则更加明显。
目前余额宝与理财通的赎回都采用T+0到帐模式,但余额宝之所以采用“T+0到帐模式”其产品设计是为了保障用户在支付宝账户有收益的情况下随时可以购买商品。这就决定了支付宝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购物清算体系大幅减少垫资规模。也正因为有这个能力,余额宝才能支撑4900万用户2500亿的规模。
而腾讯为了与支付宝竞争,强行要求理财通产品按照余额宝相同的“T+0到帐模式”设计其实是在饮鸩止渴。理财通试运行期间,理财通要求用户资金存入限额为单卡单日不超过8000元,赎回金额不超过6000元。在正式上线后,其单笔存入和转出金额提高至5万元,但每日最高可转出5次,也就是25万元。这些都是出于降低垫资风险的考虑。
但无论如何,腾讯无法提供购物清算支持,就埋下了巨额“垫资”的隐患。而微信则把这个雷抛给了各家想要登录理财通的基金公司。
按照基金行业现状,如果货币基金想实现T+0到账,每100亿元的货基需要基金公司自行垫资10亿-20亿元左右,如果客户结构较为分散,也需要至少5亿左右。
此前媒体就爆出,为支持理财通实现T+0赎回机制,参与合作的四家基金公司每家需垫资5000万元。如果理财通在头一天就募集达到10亿元规模,那么华夏基金5000万元的垫资规模已达到上限,继续扩张规模华夏就势必要投入垫付资金。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理财通希望和多家基金公司合作的原因,单独几家基金公司的垫资能力并不足以支撑理财通与余额宝进行正面对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