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索引
开启左侧

让人脑洞大开的神经科学研究

[复制链接]
邢远 发表于 2016-8-28 15:4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27日的人工智能大会上,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蒲慕明院士做了《神经科学能给人工智能带来什么?》的报告,让人脑洞大开。


跨界更容易创新
  不过在介绍蒲院士的演讲内容之前,介绍一下蒲院士的一个故事。蒲院士是脑科学家,很多人工智能的算法是借鉴了神经科学的方法。但是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有监督学习法),却是人工智能先提出来,而神经科学没有验证。
d5ff514b4a7d9174bfac8161a6558f60.jpg





98c6909e4d83688aa0602f70042b412b.jpg

  蒲院士根据人工智能的原理,通过试验验证了人脑也有误差反向传播。蒲院士根据这个试验,写了一篇文章创了《自然》杂志的两个记录。
  1、《自然》杂志最长的文章(说明了自然杂志对这篇文章的认可。)
  2、《自然》杂志引用最少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是跨学科的,所以两个领域引用的都少)。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流行,这篇文章的引用数量在增加。
  很多创新是通过跨界实现的,比如蒲院士的文章,灵感来自人工智能的方法,通过人工智能领域的经验,在脑科学领域做出推断并验证,从而撰写出一篇超前的有价值的文章。


  原创一个思想非常困难,但将一个领域的经验,复制到另外一个领域的创新却相对简单,但更容易创造价值。
  蒲院士就将人工智能的理论,反过来应用到脑科学中,验证了误差反向传播理论。
  我个人的经验也是这样,虽然在物联网的2C领域(智能硬件、智能家居)、2B领域(工业4.0,智能制造)都号称是专家(实际上并不是专家),但我自己很少有自己原创的东西。但我精准的把握住,物联网的2C领域的商业模式领先于2B领域的商业模式,2B领域的技术领先于2C领域的技术。
  所以我在2C领域讲技术趋势,在2B领域讲商业模式发展趋势。在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几年时间里,好像在两个领域的趋势预测都还是比较准确的,所以我善于用跨界的优势
  未来还会在2B、2C两个领域,相互借鉴为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贡献自己的趋势判断。


脑洞大开的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神经信息处理和脑功能机制
  1、神经元如何编码、存储和提取神经信息(理解较清楚了);
  2、局部环路和长程环路如何处理神经信息(有些理解);
  3、神经信息如何通过环路机制产生感觉、知觉、情绪等基本功能(有些理解),如何产生思维、抉择、意思、语言等高等脑认知功能(理解极为肤浅)。


  在神经可塑性一页:
  感觉/运动/认知行为相关的电活动--形成神经元与突触功能和构造的修饰(可塑性)——学习与记忆,认知行为的改变。


  可塑性是所有认知行为的基础。
  小孩时,神经元与突触功能和构造的修饰比例少,所以小孩的可塑性比较高。
  而人长大后,神经元与突触功能修饰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可修饰的神经元比例在降低,所以成人后的可塑性在降低。


  所以人在小时候记忆里好,而长大之后记忆力会衰退,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呢
  还有一点人的可修饰部分在一定间隔内重复刺激,会保持较高的活跃。这就是为什么学习的过程,要反复复习,目的是保持活跃度的持续性。这样就不容易忘记了。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http://www.mywll.com/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2973

粉丝3237

帖子993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广告位
!jz_fbzt! !jz_sgzt! !jz_xgzt! 快速回复 !jz_sctz! !jz_fhlb! 搜索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关注服务号

进入小程序

全国服务中心:

运维中心:天津

未来之家:天津 青岛 济南 郑州 石家庄

                商务邮箱:xy@mywll.com

Copyright © 2012-2021 未来派 未来论 (津ICP备16000236号-5)